乐谱敲出来,还真难办得到。”
唐云馨“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不过,我告诉你,你也别指望我,我也是一个音乐盲,根本不懂乐谱。”
这下可麻烦了,两个人都不懂音乐,叫过徐平来,他更是什么都帮不上忙了,他也就是干工兵的材料,只知道炸药解决问题。
我是知道这个编钟的复杂性,中国各地都出土过变种,从西周到元明清都有。只不过到了汉朝之后,编钟的铸造技艺便失传了,后世之人根据想象铸造了一些,但不是楚风汉韵的那种宏达场面了。在众多出土的编钟中,其中最出名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成功发掘那套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我有个同学现在在湖北省博物馆,那套曾侯乙编钟就是他们那里的镇馆之宝。又一次来山东还给我带来一件缩小的仿制品,现在还放在家里的架子上,他倒是给我讲过这个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眼前的这套变种的数量几近曾侯乙编钟数量的两倍,也就是能够发出要比曾侯乙编钟还要多的声音。这套编钟已拿出去,肯定会把考古界和音乐界真到一大片,起码我的那位曲叔叔会奋不顾身的去看。
这个乐谱上倒是很详细的说着要敲击出哪一个音节,然后再敲击哪一个音节。可是这编钟上面没有给我们标出来哪一个钟是能够发出哪一个音符,我怎么晓得能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都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这下我们不是巧媳妇而是拙媳妇,守着粮油米面做不出一顿饭来,眼睁睁的守着粮山米山饿死不成吗?
“要不我们挨个敲一遍试一下!”我建议说。
唐云馨摇了摇头:“不行,你忘了在淄城的事情了。要是这些真的都是安期生安排的,做错了一步都不行。”
我知道唐云馨指的是什么,在齐威王陵墓中解水晶鲁班锁的时候,只要拿错了其中的一根水晶柱,我们就被加速的石墙活活挤死。我只能打消了一个个敲打的念头,只能在那里慢慢的想下一个办法。
我突然记起来了,我们博物馆曾经有一组编磬,是一组玉石制的。那组编磬的每一块玉石板的下面都刻着字,每一个字表示的是这块玉石磬板的发音。编磬和编钟是一样的,都属于打击的乐器,而且都是吊在支架上成套的东西,会不会在编钟的内部都会有相应的字表示是哪一个编钟会发出哪一种声音呢?
想到这里,我赶忙走到最大的那个编钟那里,趴下来用手电筒往里照,看看是不是能够照到我所想的字。果然,在里面我隐隐约约的看到几个个字,不是秦朝经常使用的秦小篆而是大篆,好像是“少吕”。
我赶忙转过头来问唐云馨:“你看看里面有没有‘少吕’两个字。”
我们发现原来那块写满乐谱的玉简,真的是打开道路的钥匙,只不过我们要面对的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乐器:编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