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木匠王爷 > 第394章 李清照京城出嫁(2/2)

第394章 李清照京城出嫁(2/2)

上一页木匠王爷章节列表下一章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李清照家求亲。

李清照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她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家里藏书很多,善于写文章,工于词章。她母亲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她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受到文坛名家、苏轼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李清照少年时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激发了李清照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还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此词一问世,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两首。此诗总结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自然令世人刮目。

赵佶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和时年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父亲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父亲是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可以说是门当户对。李清照夫妇虽然是贵家子弟,但因为赵、李两家贫寒,因此比较节俭。

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初一、十五告假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时候,都要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再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两人相对展玩咀嚼。

两年后,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还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二十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两人没有那样多钱,只好恋恋不舍归还人家。为此,夫妇相对惋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十七人中,李格非排名第五,被罢了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赵佶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李清照为了救父,给赵挺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想以此打动公公,可惜没有效果。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朝廷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京城。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恩爱夫妻,面临被拆散的危险。偌大的汴京,已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木匠王爷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