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专断,连夜就把奏折送到了同治手中。
这是同治亲政以来所面对的第一件军国大事,安南虽不是中国领土,可却是世代称臣的藩属。作为周边共主。无论是否出兵,中国必须要做个姿态出来,这既关系到中国在藩属中地尊严和地位,也关系到整个朝廷的体面和皇帝的权威。
同治细细看完这份奏折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打算立即出兵,协助安南王打退法国人,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跳梁小丑好好知道他这个皇帝的厉害。
何况。现在战火已经烧到了边境,广西提督冯子才在同一时刻也送上奏折。言道法军已有逼近镇南关的迹象,让朝廷立即做好战争准备,以免给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同治极力赞成出兵的,这位少年皇帝可不甘心做一个庸碌地太平君主,他一直想在朝堂之中大显身手,再现祖宗时候的盛世雄风。
不过。此事毕竟干系太大,其有三个国家,四方势力搀杂在中,同治又是刚亲政不久,在朝中地威信还不够,尚不能做到一言九鼎,乾坤决断的地步。所以,他第二日朝会上当场把此事提交朝议。让众臣王公一起决定。
“皇上,安南乃是我大清藩属,藩属有难,我大清当立即出兵!以安各国之心。如若不然,坐视安南落入法夷之手,会让天下向我大清之国心寒啊!”
倭仁讲究理学。可也是一个典型的大国主义者,在这种事上最看重的就是国家的尊严和各属国的想法,当同治刚开口让他们说说对此事观点时,他第一个就表明拉立场。
“倭大人此言差亦!”户部尚书翁同龢立即出言反对,他的理由是:“安南虽是藩属,却擅自收容刘永福之类地逆贼流寇。而且安南王未先向朝廷求救,反而先求助于刘永福,这本就是有过错在先。只此一点,朝廷就有理由不出兵,还能顺手让法国人好好教训安南王一下。如果能借法国人之手灭掉刘永福。除去心头大患,更对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旦安南灭国。法夷顺势北上,这又如何?”左宗棠立即反驳,表示不同意翁同龢的看法。
翁同龢胸有成竹地笑道:“这有何难?冯子才等人不正在镇南关么?法人不战就罢,如战定不会让他们讨得好去!况且,依我来看,法人此战意不在我大清而在安南,我们乐得静观其变,有何不可?”
翁同龢的理由听上去有些道理,朝中许多人连连点头,觉得能不打仗最好还是别打仗的好。国家经历了多年战乱,好不容易才迎来现在的太平日子,眼下是休养生息的时机,一旦和法国开战定会使得刚充裕起来的国库一扫而空,弄不好战败的话,还有可能落个割地赔款地下场。
同治可没想到这些,听了后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可他琢磨了一下,决定还是以战为上。虽然这仗究竟怎么打,他暂时没有太大把握,这绝对不能像翁同龢所说的坐视安南落入法国之手。一旦此例开了,周边各国定会对中国失望之极,人心所向不能不视,他作为一个皇帝,绝对不允许看到这个场面。
可这话,同治自己暂时开不了口的,他先要得到朝中大部分人的同意才能下旨。所以,他把目光望向了和珅,求助着这个老师或许能帮他一把。
和珅早就等着这个时候了,心照不宣地看了同治一眼,在朝臣议论声声中,大步走了出来。
“皇上,奴才想问皇上和诸位大人三个问题,可否?”
“中堂有什么话就请直说,朕准了!”
和珅向上拱手行礼后,转身瞧了瞧中众人,朗朗言道:“其一:诸位来看,这安南是否我大清的属国?”
“这个当然,安南百年前就臣服我大清,一直是我之藩属。”
和珅淡淡一笑,又问:“如今,与法人交战的刘永福是否我大清之人?”
“这……当然也是!刘永福虽身为逆寇,但前些年入安南后倒也没再干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来,说他是大清之人,也没什么错……。”
和珅环顾一周,最后转向同治,恳切地再问:“皇上!如果安南灭国,以法国人得寸进尺地个性,您是否觉得他们就会如此罢手,退兵安南么?”
这最后一句话问出,不仅是同治,就连其他朝臣也默默盘算了起来。现在战争还没结束,法国人就擅自进了中国境内。一旦安南真的灭国,刘永福也身败而死,法国人真的会罢手么?朝中许多人都和洋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难道还不知道洋人得寸进尺,有便宜就多占一分的个性么?
同治表面虽和他人一般在考虑着和珅的问题,其实心中却是大喜。和珅这些话不多,却是句句点中了要害之处,更巧妙地借着问话把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朝臣全难住了。接下来,就是应该他这个皇帝顺理成章地做决定的时候。
同治第一次当众对如此大事表态,神情不免得有些兴奋,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有点微微颤抖。
“于中堂刚才所问句句正中时局,朕如今心意已决,安南之事朝廷决定不能袖手旁观。现在法国不顾安南为我大清藩属之事实,擅自出兵侵占,更越过国境挑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