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片刻,朱允炆把笔墨取来,将沾好墨的笔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立刻将这本《皇明祖训》翻到了最后,一边嘟囔着一边执笔写道:
“不许玩蛐蛐!不许修道!不许做木工……”
朱元璋运笔如飞,在末尾加了长长的一大串条目,把李伟提到的明朝各代皇帝的奇葩行为挨个禁了个遍,写完之后,才稍稍松了口气。
不过看了上面的文字,他却又渐渐的皱起了眉,轻声问道:“咱这祖训,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
李伟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
朱允炆见机出言道:“皇爷爷的训诫孙儿肯定会铭记在心,按照您的教诲施政治世!”
朱元璋和李伟齐齐转头看了他一眼,心中都暗暗摇头。
他们都知道,朱允炆即便顺利登位,也坐不住这江山,朱元璋选择他只是为了平衡诸王的权宜之计,以他的能力是肯定肯定压制不住诸王的。
现在朱棡和朱棣相互牵制着,暂时还不会有问题,但若真如李伟说的那样,朱棡也英年早逝,朱棣没了制约必然起兵夺位,到时凭朱允炆的能耐,绝不是朱棣的对手。
朱元璋淡淡的点了点头,也没跟他解释这些,而是继续跟李伟聊起了治国理政的制度。
李伟好歹在朝多年,又是从后世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穿越来的,真动手去干或许不行,但指点江山的键政却是说得头头是道,给他也带着不少启发。
两人聊了许久,谈到最后,朱元璋不禁发出了一声感慨:“其实咱治国多年,已经看出来了,再好的制度,也挡不住人性的恶,咱这祖训写的再好,终究管不到几十上百年后的后世君臣。”
李伟赞同的点了点头:“是啊,没有坏掉的制度,只有坏掉的人。”
人坏了,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找出漏洞来,人好了,即便制度不行,也会逐渐被修正。
两人感慨了一番,随后都陷入了沉默,朱元璋在为后世子孙的不争气感到无奈,而李伟也在为出海后的制度发愁。
太阳西斜,红色的阳光将皇宫的屋顶染成了赤金色,煞是华丽壮观,李伟看着这番美景,突然发出一声轻笑,对朱元璋道:“陛下,太阳就快下山了,不如你下旨让它停下来吧!”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道:“哼,你当咱老糊涂了啊?”
李伟闻言轻轻挑了挑眉,深吸了口气,心里微微有些失望。
若是他像电视上的朱元璋那样,喊两嗓子叫太阳站下就驾崩了,他就不用再这么纠结下去了。
“行吧,那我先走了,你慢慢晒吧。”
李伟随口说了一声,便转身下了御台,离开了乾清宫。
李伟一边造船造武器,一边对自己手下的将领开始了调整,重要的职位逐渐让吕洪和谢飞虎、张铁等学生接替,陈肃、江龙这些老将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以防万一,这些是必要的准备。
除了做这些准备之外,他也依旧天天去“关心”朱元璋,只是暂时还没看出朱元璋要驾崩的迹象。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各种类型的舰船一艘接一艘的完成建造入水试航,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陈肃等人也早已看出了不对劲,数次找李伟询问接下来的打算,一开始李伟还借口糊弄,后来直接坦言相告了,反正大部分兵权都已经转交给了对他更加忠心的学生。
这些学生从小接受他的教育,他们对海外非但没有像陈肃江龙这些老将这样的顾及,反而是充满了向往。
哪个有志少年不向往外面的广阔天地呢?
陈肃等人虽然对他出海的决定极力反对,但也无法阻止,只能看着吕洪等人一天天的把船造好,把物资准备妥当。
洪武二十八年春,京城里还残留着过年的喜气,城外的长江便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即将启航。
李伟站在龙江码头不远处的高岗上,看着手下将一批批物资装船,心情既有即将脱离牢笼的激动,又有未解的忧愁。
“老师,物资都已经搬上船了,稍后便能让人登船了。”吕洪来到他身边,拱手禀报道。
李伟点了点头,问道:“这一次能运送多少人?”
“大约五万人左右吧。”吕洪轻轻皱眉道。
他造的这些船都是远洋航行的蒸汽轮船,能一次运送五万人已经非常庞大了。
李伟手下的将士数万,加上家眷,以及扬州愿意跟随他离去的百姓,合计大约有三十万人左右,得分成六批才能迁徙完。
李伟为他们选定的目的地是美洲,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后世那里被称作天选之地,确实有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且之前为了获得橡胶之类的重要工业原料,他也一直有派人来往美洲,即便他被幽禁的那段时间里朱元璋也没禁止这些船队出海,他手下的人中很多都对美洲非常熟悉,因此去那里最为合适。
只是美洲路途遥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