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的大话。
基于这样的态势,为了使大宋江山千秋万代;赵匡胤才计划迁徙国度;第一步迁徙到洛阳,最后定都在长安。
只有把京都定在长安,大宋朝才能长治久安;可是赵光义这个瘪犊子就是你同意。
迁都之事赵匡胤最后让一步了,可赵光义竟然得寸进尺强占花蕊夫人……
太祖爷在福宁殿内走了几个来去,依旧不见晋王到来,心中便犯叽咕:朕让王继恩去晋王府传话,这长时间不见到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太祖爷心中想着,便就走到窗户跟前将遮在上面的帷幔扯开来;才发现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是下个不停,院子里有太监和卫士清理积雪的身影。
太祖爷将帷幔重新拉上,回到餐桌跟前,坐在那张雕龙描凤的靠背椅上微微闭上眼睛寻思:阿继前去晋王府传旨迟迟未归,一定是大雪天气路上不好行走吧!
太祖爷一想到王继恩,便将那把靠在华表柱子上的玉柱斧拿起来拎在手中,笑了一声默默说道:“阿继刚才一定是看见朕在把玩玉柱斧害怕了!”
赵匡胤把王继恩称呼阿继,足见这个奴才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
宦官本是可怜人,王继恩却不觉得自己可怜;尽管不能娶妻生子、为官作宰,但出身贫寒的王继恩本就是因为战乱灾害活不下去才被父母卖到皇宫。
王继恩不埋怨父母,正因为做了宦官,自己才得以活命;和弃尸荒野的乡邻相比,他已经幸福太多。
一开始,王继恩只想在乱世苟活下去;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即位后,不放心把饮食起居交给忠于后周的宦官;便让高品宦官去服侍后周废帝,又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的小宦官服侍自己。
这些小宦官没什么背景,一贯被踩踏,一旦被提拔,无不感激涕零甘心为赵匡胤而死;王继恩就是其中之一。
许多宦官家里都穷,因此不识字。王继恩也没念过多少书,跟随赵匡胤后他才开始学习,并偷偷看大臣的奏议,试图了解一些朝局。
既然有了机会,王继恩就要好好抓住:这辈子既然注定只能做宦官,那么他就要做天下第一的大宦官!
王继恩看过大臣的奏折之后,总会把重要的放在上面,让赵匡胤首先浏览。
渐渐地,赵匡胤注意到了王继恩,几番交谈之后发现这个小伙子对军事和政局竟然有着不俗的见解。
赵匡胤很高兴,宫中寂寞,皇帝真正信任的没有几个人,王继恩大概可以算是少有的一个;赵匡胤开始乐于和王继恩分享一些心事。
一次,赵匡胤从朝堂上归来,坐在椅子上闷闷不乐。
王继恩悄悄奉上一杯好茶,轻声询问:“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有何烦恼?”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说:“人们都说当天子有许多好处,可你看看我容易吗?我早朝时处理了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是自己错了,因此闷闷不乐啊!”王继恩默默听着,没有答话。
赵匡胤是比较公允的、能纳谏的贤君,但他偶尔也会任性,只不过任性后也会后悔。
此时,赵匡胤不过是在发牢骚,抱怨皇帝不好当,并非真的要听王继恩的意见。
王继恩明白,面对一个发牢骚的君王,愚蠢的人才会附和、讨好;因此,他默默不言,正是明智的选择。
赵匡胤在感叹皇帝难当、权力无趣,在王继恩听来,感受却未必相同。
王继恩想的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手握大权,看无数人在自己面前俯首低眉,就算是有些烦恼又如何呢?
可惜,一个没有权势的人永远不能理解手握大权者的烦恼。
懂事的王继恩渐渐获得了赵匡胤的绝对信任,在北宋平定四方的战争中,他多次作为赵匡胤的代表出现在前线,监督那些手握雄兵的将领们。
但赵匡胤虽然派他当监军,却只给他遇事奏报之权,不让他直接干预军事。
王继恩自己也很注意分寸,对曹彬、潘美这些大将非常尊重,议事时从来不公开表态。
王继恩虽然是钦差,但这些将军来头极大,不是皇帝的义兄弟,就是皇帝的老乡。
曹彬、潘美等人对王继恩的低调很满意,监军不干预军政,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于是,将领们奏报功劳,总少不了王继恩的一份;王继恩由此一步步升迁为入内都知,成为朝廷最大的宦官。
只是,宦官终究是宦官,就算是没有品级的末流官员,也看不起像王继恩这样的去势之人;但王继恩世故圆滑,见晋王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就依附了他加入杀害宋太祖的罪恶集团。
太祖爷自然不知道死亡距离他越来越近,只是想到王继恩这个奴才的发迹史;禁不止哈哈大笑。
无尽的昏迷过后,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节内容,请下载星星a,无广告免费最新章节内容。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已经星星更新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