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但我们仔细分析,其中很多地方不近常理。其一,赵匡胤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继承,从这点来看,与杜太后是没有关系的,杜太后居然干预皇位的继承问题,难通常理。如西汉时窦太后喜爱梁王刘武,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传位于刘武,来个兄终弟及,,汉景帝迫于其母而犹豫再三,但终不能传位于其弟。窦太后的影响力远超过杜太后,杜太后的一句话怎能左右皇位的继承问题?其二,赵匡胤此时才34岁,正当壮年,没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即使一旦不幸,完全可以让赵光义担任辅政大臣,没有必要继承皇位。杜太后干预皇位的继承,肯定会犯赵匡胤的忌讳,说不定还会为赵光义惹来杀身之祸。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有理由这么认为,杜太后确有临终遗言,但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兄终弟及。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杜太后的临终遗言确实提到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但是否形成一纸盟约并被保管,恐怕更值得商榷。因为赵光义976年十月登基的时候,并没有拿出金匮之盟。正因为如此,杜太后的遗言,在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被赵普所利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变成了金匮之盟的大戏,成为政治的一匹遮羞布。
如果,仅仅是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赵匡胤死了,死于976年十月,享年49岁,虽非壮年,亦难说寿终。对于“斧声烛影”暂且不讨论其真实性,只就事论事来讲,赵匡胤到底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需要传位给赵光义?
金匮之盟的约定到底是啥?现在难以说清,一种是单传约,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另一种是三传约,赵匡胤死后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在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昭死后再传给……,感觉都乱了套。第一种有始无终,明显有杜撰的痕迹,难道赵匡胤打下江山就为了传给赵光义,明显说不通。对于第二种,根本行不通,春秋时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惹的祸。
中国之所以为文明古国,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嫡长继承制绝对是伟大的发明。从西方的继承制度来看,之所以一直处于分封制度,而我们很早就进入大一统,嫡长继承制居功至伟。在这里我们就不论证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嫡长继承制不仅仅是确保继承的顺序而已,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规矩,杜绝很多不必要的非分之想。纵观历史,虽偶有打破这个规矩的,但都是少数,因为道义自在人心,谁打破它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明成祖朱棣吃不好睡不香,一直希望找到建文帝就是这个原因,人家是合法的,自己是篡)。
公元976年十月,距离961年杜太后之死已经15年,杜太后提出的所谓孤儿寡母的假设早已不存在。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早亡,我们姑且不论,次子赵德昭,生于951年,此时25岁;赵德芳,生于959年,此时17岁。虽是寡母,却非孤儿!金匮之盟即使是真的,把他拿出来,也不能证明什么,因为假设不存在了,其盟约还有谁会当真?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的理由,但赵匡胤一死,事情的发展亦非他能掌握。
人世间不相信眼泪,权力更是如此。当赵匡胤前脚刚走,后面的蠢蠢欲动就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宋皇后,“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为什么不立赵德昭而准备立赵德芳?赵德昭合法性明显要高于赵德芳,难道就因为不是亲生的吗?赵德昭确实不是宋皇后所生,其母是孝惠皇后贺氏,赵匡胤的原配,死于958年。那么问题来了,赵德芳就是宋皇后亲生的吗?宋皇后生于952年,赵德芳生于959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赵德芳与宋皇后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宋皇后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今天的我们,即使发挥福尔摩斯的逻辑推理,恐怕也难以得出一个服众的答案。我们可以猜测:宋皇后与赵德昭母子关系不合;也有可能是宋皇后别有用心,希望通过立赵德芳为自己争取权力。
对于“别有用心”这个词,要是高人用了心,就叫运筹帷幄;一般人的用心,就叫居心叵测。宋皇后属于一般人,她信任了一个不该信任的人——王继恩。“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先坐于府门。德玄者,荥泽人,善为医。继恩诘之,德玄对曰:‘我宿于信陵坊,乙夜有当关疾呼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王继恩违背宋皇后的交代,并没有去召赵德芳,反而直接跑去找赵光义,对于权力交接之际,这可是提着脑袋在玩命,他一身中玩过两次,这是第一次。我们不知道赵光义私下是否给了他好处,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心向赵光义,肯定不是心血来潮,激情玩命而已。从后来赵光义对王继恩加官封赏来说,王继恩玩命是值得的。
王继恩遇到了左押衙程德玄,历史记载来看仅是偶遇,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猜测程德玄绝非是为了看病,他作为一个武职,在关键时刻,是不可否缺的。即使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并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