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李世民心念电转,立刻想通了一个似乎不太通顺的逻辑。
对啊,他已经在参禅了,何必再去懂什么是禅。我还没参禅,如果不明白什么是禅,那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在参禅?
当然这么理解有点太玄之又玄的感觉了,李世民想到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于是说道:“大师,你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比如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驯服一头老虎来骑着它,如果我没得到老虎,那么我就得研究老虎的习性,知道它的喜恶等等,才有机会抓到老虎。可当我拥有了这头老虎的时候,现它自己可以去自己觅食,任何东西都不需要我来照顾,有时候甚至是我要它来照顾,因此我就不需要知道它的太多东西。所以就算这个时候的我不知道我的老虎是怎样的习性,但我确实拥有了一头老虎。”
老僧被他这番话给逗乐了,无奈苦笑道:“亏你能把这么一个道理,用如此通俗的例子讲诉出来。唉,若非你没有慧根,可能我早已懒得跟你多说一句话。不过李施主你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知道一些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道理。如同我所说的参禅,我自己吃饭睡觉拉屎,都在参禅,因我依靠禅而心境平和。所以我衣食住行一日三餐,都是在参禅悟道,明白这天下周而复始的循环,明白人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情绪。我所呼吸的每一口气,都在体会着禅机带给我的心神宁静。如果这都不是在参禅,那这世上还有什么事配得上禅这个字?”
李世民终于明白了老僧的良苦用心。
他现了李世民参禅打坐的错误,但知道如果直接解释这个道理的话,肯定会非常麻烦,而且极有可能让李世民无法理解这种玄之又玄的思维,所以故意用了一大堆手段,最后让李世民在通过自己领悟的情况下,明白了这一根本无法用言语详细描述的感觉。
这种感觉,李世民知道自己一定会受益终生的。虽然现在自己根本达不到老僧这种无时无刻不被禅机所滋润的状态,但是对于心灵上的压力缓解等等,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效果。
离开和氏璧之后,李世民没有一刻停止过心情烦乱的,但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李世民总感觉自己的心态好了很多,整个人都轻松不少,仿佛身体的触感都变得敏感了,能够拥抱这天地之间,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一些事物有着点点的联系。
这种精神上的极致体验,真的让人无比享受。自然而然的,他盘膝坐下,微微睡去。
老僧讶异的看了一眼李世民,然后面容转为微笑,微微点头。
如此有慧根的人,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在李世民对这种心境上的平和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老僧开始教他一些新的东西。
两人盘膝对坐,老僧慢悠悠的说道:“你可否记得自己启蒙所读的书是哪一本?”
李世民道:“是李家七诫,我太爷爷写的一本书,从小都要教给我们李家的儿孙们。”
老僧眼前一亮道:“哦?诫律吗?似乎有点意思,说来听听。”
李世民道:“其实也不算诫律,只是一个开蒙之道。”
顿了顿,李世民缓缓说道:“其一,身心端正,唯有身心正直之人,才能昂挺胸,矗立于这世上。”
老僧道:“词条该做第一位。虽然这世上对‘正’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大概还是有迹可循的。人世伦常自然要做到,而一些重要抉择,有时候却不得不自己做出判断,此点看似是知易行难啊。”
其实李世民一开始学习的这李家七诫,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李世民早已经忘了这些事情。但经过老和尚一番解释,反而赋予了这些话新的意义,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本来觉得自己得不到什么帮助,可现在李世民突然改观了,于是仔细回忆书里的内容,继续说道:“其二,正视缺陷。这世上人无完人,必会犯错。然而这世上的许多错事,都是因为一些很小的失误要被一次次的掩盖而造成的。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说来惭愧,我家的书,也是我第一本读的书,原文我居然已经记不清了。”
老僧笑道:“虽不记得文字,但却记得道理,足见此书之珍贵。我倒希望佛经全是这种书,不求用拗口的文字让人迷糊,但求将这些大彻大悟的道理广布世人。”
感慨了一番之后,老僧继续分析道;“再说你的李家七诫。第一条是要刚正不阿,但这世上哪里有人会一直不犯错,因此第二条便是认错。看起来有些泄气,但实际上若能尽快承认错误之人,才能更加成功。李施主,你是否也犯了这个忌讳呢?”
李世民无奈叹息道:“我已经犯了无数次,而且现在还在犯,多谢大师指点。”
老僧笑道:“接着说第三条吧。”
李世民道:“第三,能屈能伸。为人无论高山低估,都要泰然而处,不可茫然失措,不可骄傲放纵。好了,大师你不用说了,我知道自己这条犯得最为严重。我太在乎自己的身份了,又太害怕自己的身份变得低微。我的顾及和牵挂,早已经扭曲了我的一些想法,让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