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小说 > 崇祯七年 > 一零五章 种什么?(1/2)

一零五章 种什么?(1/2)

上一章崇祯七年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改良品种,研究化肥这种念头只在董策的脑海中转了一圈儿就被他立刻给否决掉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他一个文科生搞这个也太难了点儿。更要知道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若是没有条件硬要上的话,造成的后果往往就是劳民伤财。尤其是这种偏技术的东西,你能骗过别人,却是骗不过自己,更骗不过吃水吃肥的庄稼。

以为回到这个时代就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改变一切,那是扯淡。

所以董策的想法是寻找替代品,那就是红薯。红薯的高产举世皆知,在后世,红薯亩产七八千斤都算是少的,在董策老家鲁西北,这种俗称为地瓜的农作物种一季亩产一万五千多斤再寻常不过。

而且地瓜这种作物还跟别的不太一样,里面淀粉含量和糖分都非常高,是可以作为主食干粮来食用的。董策母亲那一辈人,在年幼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吃过地瓜干儿的窝头,那时候一般人家吃地瓜干儿的窝窝头,讲究点儿的则是吃棒子面儿也就是玉米面儿的窝头。

董策小时候也吃过几次地瓜干儿窝头,第一顿甜的能腻死人,一嘴下去又香又软又甜,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口沙糖。不过也就是一顿而已,到了第二顿就硬的能砸死人。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吃上一口地瓜干儿窝头绝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董策印象中,红薯和玉米应该都已经在崇祯朝之前就传入中国了,只不过应该是没有广泛推广。

他前世的时候甚至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若是红薯能够早推广二十年,大明朝未必会亡。

这个且不说,但是大明之后那个鞭子王朝的人口能够从康熙初年的五六千万左右,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乾隆末年增长到三亿多,红薯和玉米绝对是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董策一开口,立刻就是满怀希望的问出了这种作物。在他看来,此时红薯的产量绝对没有后世那些水足肥多,又是不知道多少次杂交出来的优质品种那么高,但是两三千斤该是有的吧?

没想到的是,他说完之后,几个百姓却是面面相觑,没一个说话的。

“怎么,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董策微微笑道:“但说无妨,说的好了,本官有赏赐。”

几个汉子看了看,一个年纪大些,看上去有四十来岁,颇为老成的汉子磕了个头,恭敬道:“大老爷说的遮莫是番薯?”

“对,这个时候应该就是叫番薯!”董策一击掌:“你可是知道?”

“俺知道,俺原来种过。”那汉子看了董策一眼,神情很是古怪,迟迟疑疑道:“可是那东西,产量很低,底下的块茎也就是跟小孩儿拳头那般大小。”

董策只觉得心里一沉,问道:“很低?能有多低?”

一千斤?五百斤?不能再低了吧!这可是后世产量的三十分之一了。

那老农见董策脸色不好看,顿时吓得一哆嗦,说完了这些话之后,这会儿他似乎才猛然醒悟到自己刚才说的那番话有多大胆,吓得连连磕头,脑袋在青石地面上碰的硁硁作响。

“快说!”他这儿正着急上火呢,那边却不说了,气的董策狠狠的一拍扶手,怒喝道。

那老农带着哭腔儿喊道:“大老爷饶命,大老爷饶命,产量一亩地也不到一石啊……”

“连一石都不到?”

董策几乎石化,后世能亩产万斤的地瓜,这会儿竟然一亩地只能产一百来斤?这是什么道理?

一边王通压低声音道:“许是不服水土的原因,在别的地儿高产,却未必适合咱们。据老人儿们说,万历年的时候,还曾经在山西推广过番薯,可惜产量极低,官府又是强行摊派,百姓损失惨重,几乎酿成民变。”

在董策左手边搬了张桌子坐在后面充当会议记录的书吏白忠旗也插口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董策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他这会儿也想到了

他只知道红薯产量极高,养活了天下百姓无数,但是却忽略了两点——品种和水土。

应该是此时传到中国的红薯品种还比较原始低级,没有像是后世那般不断的杂交育种最终得到产量极高的品种——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红薯的底子摆在这里,产量再低能有多低?

关键还是水土条件,红薯有三大特性:第一,喜暖怕冷,低温对甘薯生长害处极大,温度越高,则生长速度越快,当然,过高也不好。第二,喜湿,需水量极大。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产量都很高,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所以甘薯一生的需水量较大。第三,喜光喜温,属不耐阴的作物。光照越足,对增产越有利。

而偏偏现在大明朝的北方地区,这三点一点都不具备!

温度偏低,年余不雨,太阳半死不活。

又冷又干有没有光照,在这等环境下能够高产才怪了,没烂到地里就算是不错!

“这该死的小冰河时代!”董策心里狠狠的骂了一句。

他决定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崇祯七年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