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集团,发稼八十年代末期,算得上是滨山市历史悠久的支柱企业。
二十年前,一个叫林松的人,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亲手缔造了一个时代的商业传奇。
至今,很多滨江市的人还记得关于他的商业传说。
那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试水期。
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的边缘,摸索着发家致富的路子。
他们们瞄准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契机,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
这些人用京话来说叫倒爷,在北方则被俗称为二道贩子。
纵观我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不得不说,“倒爷”是值得书写的群体之一。
因为就是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个体户、小作坊、集体工厂以“蚂蚁雄兵”的方式,推倒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堤防,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春天。
而林氏的缔造者林松,则正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林松的爷爷是解放前的一位大学教授,十年动乱的时候被打成了左倾。
他的父亲也因此受到了乾,至于他的母亲则是在一次离家之后便了无音讯,生死不明。
他爷爷没等熬到十年动乱结束,就村口的老槐树下,草草结束了悲壮的一年。
他的父亲积郁成疾,虽然等到了动乱结束,但是却还是没有挺到平反的那一天。
自此,林家两间房子,只事了三个孩子,老大林松,老二林虎,最小的妹妹叫林果,还有一台父亲最喜欢的自行车,算是家里唯一像样的物件了。
不过还好,当年林松爷爷的一些学生,还惦念着当年的师生之情,时常会偷偷地接济一下他们兄妹三人。
在林松十三四岁的时候,为了养活弟弟妹妹,他就开始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两分钱一根的冰棍。
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就独自骑着自行车,到四十公里外的省城批发小百货,回来继续沿街叫卖。
再后来,在他爷爷学生的帮助下,他又开始倒腾起了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洗衣机等等大件的东西。
时间又过了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遍神州。
林松得到了他爷爷另一位学生的指点和提携,在滨江开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商店。
有了商店做根基,林松终于开始在生意场上大展拳脚了。
民间关于林松做生意的各种传奇故事,也从那时开始不断萌生出来。
滨江市有一处边境港口,在九十年代初期之时,走私之风十分猖獗。
虽然当时国家严厉打击,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并且边境地区形势错综复杂,水陆边境线狭窄绵长,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控起来十分的困难。
就以滨江市路面上的汽车为例,因为我国是右侧通行,所以汽车的驾驶位都是左侧,又叫“左舵车”。
但是当时的滨江市,街道上行驶的竟然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非法入境的“右舵车”,并且都是些豪华的二手车。
很明显,这些都是国外淘汰之后经过走私渠道流入国内的。
不过,这个渠道管控权,就掌握在他爷爷的一位学生手里。
当时滨江人都流传着一句话,“江边转一转,船底十条线,只要你敢干,一天挣五万。”
当时他们走私的方式,就是把车密封好之后放在船下面,然后用船将这些车拖到隐蔽地带,再弄上岸来。
那个时候的林松虽然有野心,但是他也知道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僻如走私汽车这种生意,虽然他有问路,但是终究还是没有去碰。
因为他把眼光放在了一个更长远的计划上,那就是走私坊的物资上面。
国家坊扣留的这些物资,都是没有报备或者入境手续的。
当时国内经济并不是很好,而这些物资对国内来讲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所以并没有销毁。
于是,林松经常不懈的努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之后,终于把这些违禁物资的销售处理权弄到了手上。
不过,实际情况是他从中并没有谋取太多的利益,而是把大部分盈利都缴纳给了当地政府。
林松的仗义之举,很快便在政界、商界和民间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收获了很高的名誉度。
1995年的时候,林氏商贸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年,林氏终于找到了崛地而起的机会。
春节刚过,就在江面刚刚开始融化的时候,边防站在水面上截获了一艘搭载走私货物的船只。
这艘船上的走私品既不是汽车,也不是食品,而是一整船的进口球鞋。
当时,船老板并不知道这里面的货物是什么,只知道雇主给了不少钱,让送上接货的地方就可以。
后来,边防站检查这些装球鞋的箱子时才发现,这些鞋子竟然都是左脚的。
就在边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