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r&g;
第250天下一盘棋,淮南我称王(三)四军六校&l;/br&g;
&l;/br&g;
&l;/br&g;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那些问题,巢湖终是遵循萧言意志,将先军政治定为国策。&l;/br&g;
&l;/br&g;
会议后第二天,巢湖正式签发扩军六万军令同时,亦低调颁布十余条旨在提高军人政治地位的法令。先军政治一切以军事为重,军权是重中之重,绝不许他人染指,所以此番巢湖扩军六万由萧言全权主持。&l;/br&g;
&l;/br&g;
时至今日,萧言入主巢湖业已数十月,日渐熟悉汉末军制优缺点,此番扩军索性顺势推出新军制。&l;/br&g;
&l;/br&g;
汉末军事编制,五人一伍,每伍5人;两伍一什,每什10人;五什一队,每队50人;两队一屯,每屯100人;两屯一曲部,每曲部200人;两曲部一都尉,每都尉400人;两都尉一校尉,每校尉800人,大抵属于两两制,将领辖兵偏少,体制较为臃肿。因萧言官职偏低,校尉、都尉不得不扩编四五倍,更是容易诱发混乱。&l;/br&g;
&l;/br&g;
基于汉世编制种种不便,萧言变两两制为变异版三三制,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三什为一标准队,三标准队为一联队,三联队为一营尉,三营尉为一部尉,三部尉为校尉。之所以说是变异版三三制,是因为巢湖新军制虽然以三三制为标准,但是三三制只是一个量化标准,落在实处时却绝不可能是三三标配。在萧言设想中,校尉是独立作战部队,每校尉应该维持10000人左右,相当于后世师级。然后校尉应该根据形势下辖五到七个部尉,每部尉维持2000人左右;部尉下辖三至四个营尉,每营尉维持500人左右;营尉下辖三至四个联队,每联队维持150人左右;联队下辖三个标准队,每队定额45人;标准队下辖三个什队,每队定额10人;队下辖5人,定额5人。&l;/br&g;
&l;/br&g;
巢湖新军制,各校、各部、各营、各联队都是浮动人数,唯有标准队、什、伍是定额。之所以各队、各什、各伍为定额,是因为汉世冷兵器作战不像后世热兵器作战那么随意,冷兵器时代更讲究小团队作战,不组成小团队就没有办法杀伤敌人,更别提战场活命。汉世一名合格战兵,必须掌握三种基本战术:单兵战术、五人团队战术、十人团队战术,前时曾经提及斜梅式五人队形、奇兵式十人队形,就是这种小团队战术思想外现之一。萧言自热兵器时代穿越而来,冷兵器战术所知寥寥,巢湖现行的小团队作战大抵都是汉世标准以及太史慈个人改良,如此大环境下,萧言只能维持五人、十人定额战术演练。当然,无论如何说萧言总归拥有超越时代两千年的视野,汉世小团队战术在萧言手中亦有所改革:巢湖标准队定额45人,其中30人为三个主战标准什队,15人标准预备队,但凡30主战标准什队有所战损,预备队立即第一时间补充序列——预备队补充完毕怎么办?预备队补充完毕,等同该标准队战损三分之一,如此巨大伤亡,他们早该撤下休整啦。&l;/br&g;
&l;/br&g;
除却基层小团队战术与后世大相径庭,巢湖新军制下,校尉相当于后世的师级;部尉相当于后世的团级;营尉相当于后世的营级;联队相当于后世的连级;标准队相当于后世的排级。校尉、部尉、营尉、联队、标准队,取代旧时的校尉、都尉、军侯、屯长、队正体系,看起来好像翻天覆地变化,其实就是换个名字罢了。就这般,萧言悄然无息完成改革,使得巢湖体系下虽无军衔制度,但是将官、尉官、队官阶级顿时泾渭分明:将官指各类将军,尉官指校尉、部尉、营尉,队官指联队、标准队。&l;/br&g;
&l;/br&g;
扩军之前,巢湖军共有三部,分别是萧言直辖的北府兵,楚永直辖的红巾兵,太史慈直辖的两湖兵。此番扩军,萧言准备将巢湖军进一步切割为四部,自北府兵分出一部,并更名为近卫军,下辖一校,一万人;北府兵更名为北府第一军,下辖两校,两万人;红巾兵更名为红巾第二军,下辖两校,两万人;两湖兵更名为乌江第三军,下辖一校,一万人。其中,近卫军由萧言直统;两万北府第一军改由右校尉太史慈继任,以校尉军衔掌权两校;乌江第三军改由左校尉诸葛瑾继任;楚永位置不变,亦以兴巢校尉军衔掌权两校。&l;/br&g;
&l;/br&g;
之所以改迁太史慈掌管北府兵,亦是萧言防患未然,避免太史慈昔日部将引发莫名骚乱。萧言每次任用太史慈,皆是擢升其位,众人亦是无话可说;而太史慈昔日部将,与他越行越远,未来必然渐渐融入巢湖体系:如此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放心。&l;/br&g;
&l;/br&g;
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