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的海军力量如此而与军舰一起来到海州的6军实力却是极为薄弱可以说对淮军造不成任何的威胁。由约翰米歇尔将军指挥的第一师第二旅的三分之二的兵力随着军舰到达了海州。
第二旅由第二皇家步兵团、第六十步兵团、第十五旁遮普步兵团组成。共有六十九名军官二千一百一十四名6军士兵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皇家炮兵连拥有军官十五人士兵四百一十七人战马三百二十八匹各种口径的大炮三十余门。
步兵与炮兵之外还有一个皇家工兵连拥有军官二人士兵九十四人。
以上便是军统打听清楚的英军除海军之外的所有6军主力。这样的力量连海州镇也打不下来更不要说深入内地了。
海州镇现有总兵左宝贵在内的军官三十二人士兵六百五十二人前膛火枪四百二十支九磅炮四门十二磅炮六门这样的兵力与火力当然不足不过还得算上镇守海州炮台的整整一个团的精锐淮军!
正面交手突破英军绝无机会。
以一个旅稍强点的兵力来威胁淮军的领地只能说英军自傲的习气使得他们忽略了淮军的战斗力以及海州的防备力量。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淮军的保密措施做的特别好的原故。
在海州和淮安两地已经有英国及法国的领事馆普鲁士与俄国虽然没有建领事馆。而且普鲁士在中国也并没有公使不过这并不妨碍两国地外交与情报人员的进入。而英法两国除了领事馆外还有相当的外围情报收集人员。
就算如此。他们在淮安与海州各地所得到地军事情报只能说是极其有限。淮军的军营在三里之外就开始盘查可疑人员无关人员想要进入军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淮军历次的战事也完全保密不是军队内部的高级将领根本就不可能得知战事的详细经过。
除此之外淮军的具体编制比如一镇多少人如何编制也是相关军事机密。任何淮军士兵都要签署保密条例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这样一来唯一直面淮军的机会便是在淮军历次大胜后的大阅兵献俘游行时可以见到这一支现在威震华夏地强悍军队的身影。
不过这样的观看所得到的感觉只能是直观和主观的毕竟献俘的淮军不会把自己地全副装备都带上。而且。展示在众人眼前地也并不是战场上的淮军。
张华轩并不知道在攻克江北大营后的第一次献俘时他现在的总参谋长吴穆也在其中而站在淮安城内大街上观察着淮军将士的人群中也有一帮子居心叵测的人。
当时站在人群中观察着淮军队列的除了淮安百姓之外还有列强在淮安的情报与外交人员而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是淮安领事赫德与当时的上海副领事李泰国。
赫德对淮军地精气神与装备极为震惊事实上在他看来。淮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弱列强这个在几年前还不知名的军队已经俨然成为远东强军。
而与赫德的见解不同李泰国在中国多年可以说就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他对中国人的偏见与轻视已经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在他看来淮军不过是换了一身衣服。买了一些滑膛火枪的殖民地部队。论起军事传统与奋战地精神肯定远远不及列强地强军。
他的见解也有一定地道理当时英军在印度已经武装了相当数量的阿三部队。这些印度军人换了军服使上了火枪不过其战斗意志与精神根本不能与英军相比他们一样奴颜婢膝对殖民者必恭必敬根本没有反抗的意思。
实际上印度的德里大起义的起因非常滑稽只是因为英军强迫他们使用牛油来保养子弹而牛在印度却是不可侵犯的圣物。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而印度的独立也是搞笑的不抵抗主义当时的英国人轻而易举的统治着这样一个庞大人口和领土的国家而除了印度之外他们还有非洲还有亚洲一个统治了几乎是全世界的强大国家当然有着它极度自信自己不可战胜的骄狂。
现在看来显然是在远东的主事者们相信了李泰国的判定与年轻的刚从英国本土没毕业几年在中国还算是新手的赫德相比他们更相信李泰国的判断毕竟从李泰国的父亲开始他们一家就在中国为大英帝国奔波效力了。
而以海军舰队与大队的6军赶到海州以武力威胁淮军然后相机动手的处理办法想必也是李泰国的建议。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英军会先在广州难然后又一次攻下虎门进入广州城内逮捕两广总督在给清廷施压之后到一八五九年前后英法两国决意在中国动手大打两国组织了相应的6军与舰队驰援到远东然后由广州一路北上攻克大沽口、天津然后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做为报复。
可惜淮军的崛起打乱了这个进程现在停泊在南中海的英军舰队极为尴尬英国当然没有全盘占领中国的野心一个印度就足够他们消化好久了。现在的策略当然是打疼中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便可以了可惜满清政府覆亡在即还有谁有心情理会这些泰西来的英夷?广州那边闹腾了很久清廷连一星半点的表示也是没有。而放眼全中国似乎最有机会得到全中国成立新的王朝政府的势力当其冲的当然是战无不胜的淮军。
如果英军攻入海州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