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秋分。
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房巽轻撩开车窗的帘子,凉风吹进来,只觉得份外舒畅。
窗外,碧空千里,彩霞万丈,远处的田野间,勤劳的农家正在忙碌。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会儿正是种麦的好时节!”旁边的肖女使笑盈盈的递过来一盏茶水,“姐儿醒了?”
跟着公主去散州不觉已一月,这一月坤仪公主带了房巽从金陵一路往北,途经泗州、济南,时而乘车时而坐船,每到一处都要在当地盘桓几日,坤仪公主自去办自己的事,而房巽则在这位肖女使的陪伴下,或是呆在居所,或是出门购物。前些日子又到了天津,昨日说要出发,今早天还未亮,马车就出了城。房巽晨起时还乖巧的跟在肖女使的身边,看着仆妇们搬箱笼,等到上了马车就睁不开眼了,一直睡到现在。
房巽接了茶水喝了,扭头一看,梅香靠着马车壁睡的正香,不时砸吧下嘴,似是梦到了什么好事。
“明儿个就能到散州了,到二老太太那儿,姐儿就能好生歇息了。”这一路虽说走走停停,可舟车劳顿是难免的,肖女使看着房巽消瘦的巴掌大的小脸,这孩子,也太懂事了,不过才五、六岁,竟是从不逾矩,从不多问,不让出门就在屋里呆着,手上的一本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得懂的杂书都快翻烂了。哪怕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强撑着站在那儿,乖巧的让人心疼。若不是那姜大人,公主将她养在身边倒也不错。
房巽却是心里松了口气,总算快到了,这一路子,可真是闷死她了。
马车行了一整日,直到日暮时分,听到外头的小厮的对话,房巽知道终于到了散州。
可房巽撩起帘子往外瞧着,却是心里一凉。
散州下辖通州、霸州、涿州,记得二房一家住在离京城不过一日的通州城里。
可是这不是通州,前世做齐家三少奶奶的时候,房巽可是不止一次到过通州。通州临着京杭运河,离京城不过一日的路程,码头是熙熙攘攘,城里的繁华热闹不亚于金陵等地。
这外头荒凉贫瘠,田野里不见忙碌的农人,偶有一个两个抗着锄头回家的,也是衣衫褴褛,
马车缓缓的转进一个村子,几栋茅草屋正建在村口,几条狗胡乱吠叫,待见到了马匹,竟是吓的散了去。村中几乎没见到什么人,只有一、两个似腿脚不便的老头儿好奇的往这边瞅着。
待再向前又有几栋瓦房,马车便在一处瓦房外停了车。
早有小厮上前扣门,等了半天,才有个青衣素服的老妇人开了门出来,见外头这架势,吓的竟是把门又关上了。
那小厮又敲了半天,这才说明来意,递了封信进去。
等肖女使领了房巽下了马车,坤仪公主人已经到了那门前。
又过了半晌,那老妇人再次开门,她紧张的摸了摸头上的铜簪子,磕磕巴巴的道,“那个、老太太还病着,不好起身见人。若是贵人无事就、就先回吧,把那小丫头留下。这庄子里乱的很,得赶上半日的路程才能到通州城里头……”
肖女使上前问道,“不是说五老爷一家子也在么?”
那老妇人听了竟是极愤概的道,“那个忤逆的庶子,不知道烧了什么高香,说是得了个什么官,如今带了全家欢天喜地的上任去……”只是说到这儿又惊觉不对,这可是主子家的阴私,便又极不自在的道,“那个、老爷在城里住着呢,前些日子来了道圣旨,说是赐了个官,如今已是上任去了……老太太、那个病着,不好跟去……”
这一家子也是够乱的,坤仪公主叹了口气,转身看着房巽,似有担心,可说出口来,却是另一番话,“行了,把你送到这儿就没我的事儿了,你自求多福吧!”
肖女使亲自拉了房巽的小手进门,房巽一步三回头的去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坤仪公主。
待进了门,肖女使便一边瞧着院子一边跟那老妇人说着话,“不知道嬷嬷贵姓?老太太得了什么病?可寻了大夫来瞧?”
院子不大,却是青砖石铺就的甬道,墙角放了大缸,院墙上爬的是满满的青藤,几根竹子立在墙角,颇有几分气势。
另有一个箭靶子的立在竹子边上,显得极为亮眼。
不止肖女使,连房巽心里都暗暗点头,二伯祖母果然是侯府出身,就算是到了庄子里,也将这院子布置的自有一番天地。
那老妇人瞧着肖女使虽穿着绸布袄子绣花湘裙,可耳朵上只是戴着珍珠,头上也不过是素银的簪子,这般素净的穿戴,面色又和善,心里生出几分亲近之意,便说了几句真话,“老生娘家姓冯,哎,要说我们老太太呀也是命苦,本是侯府出身,从小儿是金尊玉贵,可自嫁了人,哎,算了,这事不说也罢。倒也不是什么病,就是去树上摘果子崴了脚了,找了郎中来瞧,说是歇几日就罢了,也不曾开什么方子,可那乡野的郎中我可是不敢信的,只拿了红花油给老太太擦了,如今还是不能走动……”
“此时已过中秋,眼看天气就凉了,这庄子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