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记的仓库里。作坊的工人们与店铺的伙计们排队领着桑记发给他们的粮食。
“大家都不要拥挤,点到谁的名字,就上来领。每人十石粮食,人人有份。”常惠宣布道。
“感谢常掌柜,感谢桑老爷。”人们一个个感激涕零,特别是作坊里的人。蝗灾过后,桑叶也没有了,蚕茧也没有了,作坊的人都失业了。
在这个大灾之年,一家还能领到十石粮食,省着点吃,这灾年就还能过去的了。这就是救命的粮啊。
常惠对桑道乐道:“外舅,这儿发粮之事就交给你了,城外我们桑记赈灾施粥的粥棚已经搭好了,我还得弄些粮食过去。”
桑道乐道:“好的,这儿就交给我好了。你去忙那边的事吧。”
常惠便与张三拉了一马车的粮食赶到城外的灾民安置点。
只见城外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又一个简易的棚子,里面挤满了从各地来的灾民。都是一个个拖家带口的,男女老幼,东一堆西一簇的,或坐或躺的。一个个衣衫褴褛、表情麻木。
有一家四口人的动作吸引了常惠的目光。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也不知道从哪儿得来了一团干饭,他舍不得吃,递给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看了一眼,也舍不得吃,又递给了自己的婆婆。“君姑,这个你吃了吧。”
她婆婆十分感动,接过来刚要咬,又看着呆在一旁边咽口水的儿子,干饭到了嘴边,又停住了,“儿子,你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你不能垮。这个你吃了吧。”又把一团干饭塞给了自己的儿子。
那人叹了一口气,又将一团干饭掰开来,分成了四等份,一人给了一份。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眼前的这一幕,特别的温馨。
常惠感动了,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眼里已悄悄噙着了泪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这世界上,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多的亲情、友情的。
这时,有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抱着了自己的腿,在那儿怯生生地叫“爹爹!”常惠反过头来一看,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妻子已带着常昊也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娟姑娘他们正与阿九等人朝着自己笑呢。哦,良宵也都来了。一家人都出动了,在这儿设了个粥棚,给灾民们施粥呢!
常惠一把抱起了常花,在脸上亲了又亲,“乖,让爹爹再亲下你。”
常花却躲开了,“爹爹,你的胡子扎人。”顿时把大家都逗笑了。
张三便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下来,搬到了粥棚里。
粥棚前架了一口大锅,正在熬着粥。常惠将常花放了下来,拿起筷子,往粥里捞了一下,道:“嗯,粥不能太稀了,至少要这个样子。不然,人家吃到肚子里全是水,吃不饱就会饿死人的。”
娟姑娘道:“知道啦,我们再怎么样也不会砸了桑记这块招牌的。只是这朝廷的赈灾粮还迟迟不下来,这儿又有这么多人,怕是免不了有人会饿肚子的。就是现在这情况,要不是有差役在这儿看着场面,我都担心会出乱子。”
常惠听了,心头也是一惊,这坪里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估计有好几万人的,真要是乱起来,自己家人的安全都成问题的,不能再让她们到这儿来了。“你们几个,等会都回去吧,不要再来这儿的了,这里的事,我找下魏相,让他找人来施粥,我们只供粮食就行了。”
“哦。知道了。”娟姑娘应了。
常惠连忙去找魏相,商量桑记粥棚的接管之事。
魏相一副无精打彩的样子,估计是这些天来累坏了。不过,一听常惠这么一说,他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并马上从难民中找人接管这事去了。
那些流民愿意做这事的还是大有人在的,虽然累一些,但自己熬粥,至少自己吃饱是没问题的。
常惠拉住了一个衙役,训斥道:“你们怎么不多干点事呢?看把你们的书佐都累成什么样了?走路都快摇摇晃晃的了。”
那衙役道:“常掌柜,你还真冤枉我们了。魏书佐他这是没吃饱,饿的。”
常惠道:“胡说。你们书佐管施粥还能自己饿肚子?”
那衙役道:“常掌柜,我真没骗你。我们书佐一家好几口人,全靠他一点薪俸在养着。这几个月,朝廷的薪俸一直没有发放,粮价又从八十钱一石涨到一千多钱一石了,哪里还揭得开锅啊!我们书佐要面子,不肯来当难民喝大棚粥。听人说,家里都三天没吃东西的了!”
这个魏相,读了一点书,就把知识分子的那一些迂腐全学会了,家中没吃的,也不跟人说,更不主动求人。于是便问道:“那你知道你们书佐家地址吗?”
那衙役道:“当然知道啦,我们家隔他家又没有多远的。”
“好,你把地址告诉我吧。”
常惠要了魏相家的地址,把自己的家人送到家后,又到仓库运了十多石粮食,直奔魏相家。
敲开了门,里面出来一妇人,十分警惕地问道:“你找谁啊?”
常惠问道:“这儿是魏相的府上吧?”
那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