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过封十的筛选,宋军中的精锐,肯跟在武安军打仗的都收编进普通驻守军队中了。
至于那些战斗力渣渣的宋军,除了安排进辎重队修桥铺路,他实在是想不出能让他们干啥。
除了每个城池留下了五千人的主力部队驻守,封十大胆的将后勤辎重部队也给抽调了四万人。河间府防线不用驻守,因为春天来了,水面融化后,整个河间府以北方圆百里都是烂泥地,别说行军,武安军的平底船进去都出不来。
真定府左路军两万步军精锐,两万步军辅兵,两千五百人的骑兵部队掩护侧翼,身后还跟着五万人左右的工匠军团,好吧不全是工匠,其中工匠也就五百多人而已,事的属于拆迁大队←们纯粹就是去捡便宜的。
右路军的配置跟左路军完全一样,只是屁股后面跟的跟屁虫少了不少最多也就是一万多人而已。
两路军同时出击,直扑目标。
右路军沧州府北出,距离燕州(今天津北)只有二三百里左右,按照武安军的行军速度,一天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事实上是没那么快的,从沧州到燕州,大大小小足足十几条河,浅一点的河道还能淌水过去,深的河道是不可能趟过去的。
好在这大冷天的,封十也没让士卒们去趟冷水,别的不说,武安军的路桥部队是超级厉害的,在测量了河道深度和宽度之后,两条简易浮桥几乎是在骑军的掩护下,只用半个时辰就能架设好“在车上的浮桥板件,只要拼接好就行,最长三丈最短也有一丈的固桥钉是用胳膊粗的木桩安上金属桩尖做成的。
甚至在水流较急的一条河中,路桥部队用了一种特殊的造桥法,仅仅用了一个半时辰就打造了一条坚固的木桥。
桩桥,墨家木匠们的又一个黑科技发明。
大家都见过乐高积木吧,一根插一根的接力起来,这种拼接方法,竟然被墨家的工匠改装成了竹笋型的尖桩』尺粗细,九尺长短的木桩,全部是用上等的硬木打造,外面箍着十几道纯钢打造的钢箍』个桩子就重三四百斤。
在中空的渡船中央用葫芦吊将其树立着放下去,水浅的地方直接钉入河底,水深的地方则继续在后面插接新的连接桩。
然后用上千斤的吊锤反复捶打上百次,一根深深的桥桩就打造好了。后续部队只需要根据桥桩的距离插上拼接的桥板就能堡大军安稳通行了×于连接距离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船的距离是固定的,船头到船尾的距离也是固定的,只要两艘船头对头同时下桩,桩子直接的距离最多也不过差几寸而已,对于大宋的木匠们来说,标准木板改装成桥板,分分钟搞定。
事实上,武安军现在的铺桥方法已经大规模的运用这种铺桥慕了,实在是这种方法实在是太快了,从测量到定桩,一条两里宽的大河,十天时间就能下上百根桩,那速度简直有些太逆天。
并且,在舟桥工坊中生产的大型桥桩越来越粗,甚至越来越合理的情况下,武安军的筑桥能力还在不停地翻新。
比如说,纯钢制的钻地钉头,以及十字形的河底防沉桩,并且为了抵抗河水的冲击力,向着下游方向的十字桩还有多达两层甚至三层的三角支撑。并且在长度上要比其他三个方向的十字桩要长一倍。
就这种奇思妙想,别说古代人了,现代人也琢磨不出来啊。
现代化的筑桥速度已经挺惊人了,从测量到下桩,一座五百米长的桥,半年也就能造好了。
可是搁在武安军这群墨家工匠们手中,五百人,十天,一座单向能跑八尺马车的木桥就架在了宽三五百米的河面上。
有多逆天,赵羽已经无力吐槽了。
当然了,这种桥的使用寿命很一般,据说有个三年五年就会被河水冲刷的沉降或者腐烂。
在武安军境内的几条大河上,早就有上万的泥瓦匠们在着手打造更加坚固的石桥了。半堵三段建桥法,早在秦朝时候就有了,大宋的工匠们更是给玩出了花样,三角形的木质堤坝,见过吗?中间填上巨石后,轻松就能排排的挡住水流了。
清理河道淤泥,然后挖坑,筑基埋入石料,立桩。
古代没水泥。
扯犊子呢?烧制后的瓷土加生石灰,再用糯米浆调和,凝固后的东西比水泥一点都不差,并且这东西跟水泥一个特性,在水中也会凝固,干了之后被水浸泡也不会有一点松懈。
三合土或许还会被水泡开,可是透水性更好的瓷土却不会被水泡开。加上鸟丝的指点,将这两种混合物再加上些黏土,上火再烧制一番之后,古代版的水泥就成型了。
其实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的修筑长城时就已经用上了,用这种粘合剂粘合的城砖,历经千年都能做到不散不倒,可见这种黑科技有多黑了。恐怕现代化的水泥也做不到这一点哦。
第三天早晨,驱逐了几个村庄和城镇之后,右路军就在燕州城南开始了安营扎寨树立攻城器械的工作。
跟其他城市不同,燕州城是个超过十万人的大城,人数不占任何优势的右路军甚至连包围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