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日,太史慈得到刘基的指示后,随即开始着手处理安置流民的问题。>
他先是按照刘基的要求,颁发告示告诉,表示会将弋阳郡内空置的田亩分给流民,并为他们登记造册,还会免除新入籍者今明两年的赋税。>
流民们听说后,许多人都到官府入籍,十日内就有三万人被编户。>
这些愿意入籍的人,大多是流民中情况相对好一点,身边有余粮或者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己撑过这段艰难时光的人。>
但是,除了这些人之外,更多的流民并不愿意入籍。>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并不相信官府。还有很多是知道自己就算分到田地,也穷得没有办法撑到明年秋收。还有很多人想要渡过淮河,逃到更安稳的淮南甚至江东去。>
对于想要渡河的人,太史慈未加阻拦,毕竟淮河以南都是刘基的地盘,流民们跑过河对刘基来说只是左手倒右手的问题。>
而且流民们如果跑到庐江和九江,刘基还更好处理一些,因为他在淮南的统治时间已经足够久,两三万流民并不能影响大局。>
经过上述种种,弋阳郡境内的十余万流民就有三分之一暂时得到了安抚和处理。至少这一批刚刚获得土地的和渡河的人不太可能发动暴乱。>
但是剩下的流民依旧有六七万之数,这些人给太史慈治理弋阳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流民们得不到安置,弋阳郡内盗窃、抢劫的事情屡有发生,官吏们一边忙着安置流民,一边还要处理刑事案件,忙得不可开交。>
太史慈心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于是他擅自做出决定——开仓放粮!>
太史慈下令各县邑,将府库中存余的五万石粮食悉数拿出来赈济灾民。>
流民们一听说官府施粥,很多人不再想着犯罪,都到粥棚前排起长队。>
但是开仓放粮估计只能应付两三个月,等到明年开春又该如何,太史慈实在不知道。>
然而正是在这个困难的时刻,一个人的到来,为太史慈缓解了眼下的困境!>
这日,太史慈正在新蔡处理流民入籍的公务,忽闻公署外有喧闹之声。>
喧闹声搅得太史慈心烦意乱,他对屋内僚佐道:“你们去看看,是何人在外喧哗?”>
官员们正欲出去察看,刚巧见一小吏快步进屋来报:>
“府君,江夏人李通载着三万斛粟米前来投奔!”>
太史慈放下竹简,表情十分惊诧:“你说什么?!”>
身边众人亦尤不敢信。>
那小吏脸上带着褪不去的笑意,兴奋地对太史慈又说了一遍:>
“府君,江夏人李通载着三万斛粟米前来投奔!”>
太史慈这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有听错:>
“李通在哪里?我要亲自去迎接他!”>
“府君,李通就在县衙外!”>
太史慈立刻起身:“快,你们都随我出去迎接!真是天助我也!”>
众人走出县衙,就见一浓眉大眼,头戴赤色雷巾的大汉站在门口。在他身后,是有近千人拖拉的上百驾粮车。>
这大汉见太史慈出来,当即下拜道:“朗陵李通,李文达拜见府君!在下慕府君开仓放粮、体恤黎庶之大义,特散尽家财购得三万斛粟米前来投效!”>
太史慈大喜,将李通扶起,感激道:>
“文达高义,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太史慈打量起李通的相貌,李通五官方正,有浩然之气,无一丝悭吝阴鸷,太史慈不由赞叹:>
“真义士也!快请入内!”>
然后他招呼官吏们:“你们快助义士们将粮食卸下,存放于粮仓中,待日后用于施粥。”>
“诺!”>
太史慈将李通迎入公署,打探李通的情况。>
李通虽是江夏人,但他年少时好行侠义,漂泊到汝南后混出了名声。>
时至黄巾作乱攻杀县吏,李通就与游侠儿同伴们在朗陵举兵共击黄巾,他又散尽家财救济难民,因此许多人、包括山里的贼寇都来投效他。>
可能真是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黄巾之乱平息后,近十年来,朗陵境内一直风调雨顺。>
再加上朗陵县地处偏远,位于汝南郡西南与江夏交界处。孔伷、袁术、孙策等占有汝南的军阀都没来得及将触手伸到朗陵就相继败亡。>
因此,李通和朗陵的百姓们在没有军阀剥削、又无兵乱的情况下,过得十分安逸。这十年里,朗陵县的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粮仓后来甚至都堆不下多余的粮食。>
一直到今年关西联军进入中原,朗陵才终于遭到战乱的波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