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再次陷入沉默。
儿时的故事回忆结束后,朱棣便闭目陷入沉思。
百无聊赖的苏谨,透过窗棂望着殿外的阳光,从透亮而温暖,慢慢变成昏黄的斜映。
骤然!
朱棣龙目微张,整个武英殿温度好像都下降了几分,一股寒意似在悄悄蔓延。
苏谨愕然回首,看向大殿正中的御案。
“谨弟。”
朱棣龙口微张:“你确定要取消中书舍人,改为翰林待诏?”
闻言,苏谨没有一丝犹豫的点头。
“你...不后悔?”
“陛...”
苏谨笑了。
他改口道:“大哥,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吗?”
“好。”
朱棣点点头,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
中书舍人和翰林待诏看似职权相当,但其有本质的差别。
中书舍人代表的未来,就是中书省,就是丞相。
朱棣再设中书省,就是要给苏谨留地方。
但苏谨迟迟不愿答应,并屡次进言请去中书舍人,改翰林待诏,坚持自己的想法。
翰林待诏,是为内阁服务的。
苏谨笑道:“大哥,洪武爷好不容易才裁撤了中书省,你再改回来对得起他老人家吗?”
“小心他老人家半夜回来打你屁股。”
闻言,朱棣陡然间觉得大殿似乎有些阴冷,屁股隐隐作痛。
“好,朕明日就拟旨,裁撤中书舍人。”
旋即笑道:“不过你那学生陈显,还得给朕再打几年的工。”
苏谨无所谓的摊摊肩膀:“由你。”
“既然这内阁大学士是你提出来的,那你说说你的人选吧。”
“目前,勉强算我一个。”
苏谨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内阁秉承的原则,就是大事开小会,所以人选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太少。”
“内阁初组,六部尚书、御史台、五军都督府这些地方都要进人,以后再酌情调整。”
“嗯...”
朱棣没有说话,在心中暗暗思忖着人选。
姚广孝、任亨泰、李仕鲁、苏谨、郑赐、徐辉祖、李景隆...
“哦,对了,还有几个人要加进来。”
苏谨忽然开口说道:“农阁、医阁、学阁,目前任务繁重,有事必须第一时间禀报。”
“嗯”,朱棣点点头:“对了,那个谢缙...”
谢缙是洪武二十年的解元,深受朱元璋赏识。
只可惜此人嫉恶如仇,凡见不平事必上奏弹劾,屡屡言事,俗称大喷子...
但也正因为如此,得罪了不少人。
所谓五十知天命,但谢缙却似乎一点都没变。
靖难成功后,谢缙是第一批投效朱棣的官员,朱棣也被后者文采惊艳。
比如已经准备开始修录的《永乐大典》,朱棣就有意让谢缙主持。
朱棣也有意予其大学士之名,进入内阁。
只可惜,苏谨却与其意见相左。
“谢缙去日报司,不是咱们早说好了吗?”
苏谨无奈苦笑。
他不让谢缙进内阁,一方面是知道,老谢一旦进了内阁,日后的下场不会太好,
二来,他的性格太急躁了,不适合辅政,尤其是一念之间,就能掌握百姓生死的一部天官。
最后苏谨至多妥协,允谢缙大学士之名,但不能主持一部工作。
“可是,让堂堂大学士去印报纸,这未免也有些太大材小用了吧?”
“大哥,你要是信我,就听我的。”
苏谨神色郑重:“而且,你太小看报纸的威力了,现在显现的不过冰山一角,日后你就会明白日报司的重要性。”
“好吧。”
朱棣习惯性的妥协,“就先按你说的办。”
旋即话锋一转:“那咱们就拟定一下内阁的人选,改元之后就开始运转。”
“好。”
当即两人凑在一起,呱拉着商议人选。
内阁的人选并没有太多争议,很快就定了下来。
六部目前出五个人,分别是兵部(代管)姚广孝,吏部徐增寿、礼部、工部苏谨,户部郑赐,以及刑部李仕鲁。
任亨泰之前上表请辞告老,朱棣虽没同意,但也没将他列入内阁人选。
再加上农阁、学阁、医阁的陈亚、路确、匡显,和御史台的景清,文官正好十人。
但是武将就显得有些凋零,只有徐辉祖和李景隆二人。
没办法,建文朝的时候,能打的武勋就被老朱杀的差不多了,要不然朱棣也不会打的那么顺利。
而郭英、耿炳文战后均上书表示请退。
他俩一个是真的老了,干不动了,另一个则是怕被朱棣清算。
朱棣是武将出身,自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