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良七年的深秋,距离大明北伐军攻陷蒙古故都哈拉和林,时间上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年。
沈忆宸率领着十余万大明北伐军,越过了长城的居庸关,正朝着京师方向进发,直至这一刻蒙古战事才算彻底的结束,大军得以凯旋归来。
之所以会耽搁这么久,就在于沈忆宸不想重复历代中原王朝,征服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历朝历代往往随着中原王朝的大军退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又会很快死灰复燃,然后进行下一个轮回。
这一次沈忆宸攻占哈拉和林之后,依旧让北伐大军驻守在草原深处,然后从中原地区调派大批官员过来,对曾经的蒙古诸部地盘进行“改土归流”,全面推行郡县制。
愿意臣服的蒙古部族,沈忆宸会让曾经的部落首领获得明国的荣誉册封,不过实权依旧在大明中央外派官员手上。不愿意臣服依旧还做着“土皇帝”梦想的部落首领,就将迎接大明铁骑的刀锋,用物理手段消灭一切抵抗力量。
另外沈忆宸大量从河南、北直隶、陕西、山西等地方移民戍边,要知道这些地盘本是中原核心地带,但碍于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的恶化,导致生存变得极为艰难,抵御天灾人祸的风险能力极差。
既然如此就不要挤在一团苦苦求生,还不如来到北方广袤的草原,享受人均千亩的牧场。并且沈忆宸为了更好激励汉人移民,同时为了保障移民的安全,他还采取屯田制跟后世的生产建设兵团集合。
愿意移民漠北的中原百姓,十年之内不用缴纳任何赋税,朝廷还每年补贴至少十两白银。另外移民拥有买卖跟打造武器的权力,甚至在军方登记之后还能领取甲胄,相当于全面放开了对汉人武德的限制。
历朝历代对于民间刀剑的限制都较为宽松,可是收集甲胄跟弓弩者,基本上按照谋逆造反的罪名论处。沈忆宸选择在漠北开放武器跟甲胄的限制,将极大降低朝廷方面的防卫成本,汉家儿郎人人皆可骁勇善战!
正是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执行下去,沈忆宸才选择在漠北停留了一年,并且在原蒙古故都哈拉和林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云中城。
这座云中城不再是当初那座仅用于军事作用的卫城,相反是大明新设立的安北都护府的首府跟政治中心,拥有裁定判决整个漠北疆域上一切事物的权力。
沈忆宸曾经跟定襄侯郭登说过,他一定会重现当年大唐安北都督府的盛况,让真正的云中城在草原诞生!
如今沈忆宸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只可惜在哈拉和林被北伐军攻陷之后,老侯爷那一口心气落下去就与世长辞了,没能看到在草原中心位置,诞生的这座雄伟城池。
大明京师方向,此刻官道的两旁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真正做到了万人空巷。他们怀着最为淳朴跟虔诚的敬意,等候着沈元辅率领大军班师回朝,见证大明武德昌盛的顶峰。
十三岁的明良帝朱见济,此刻已经长的跟个小大人似的,站在安定门的城楼上,眺望着远方那犹如一条长龙般的北伐军队伍,脸上的神情十分复杂。
说他不高兴吧,那肯定不可能。毕竟剿灭蒙古汗国这等大明太祖太宗皇帝都没能达成的文治武功,在自己手中得以实现,相信会记载在史书中传颂千秋万代。
但是明良帝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得胜归来的老师沈忆宸,是论功行赏让对方权势再一步登峰造极,还是说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提前进行一场杯酒释兵权。
良知跟理想,让明良帝朱见济偏向于前者,如果没有沈忆宸的扶植,他根本不可能坐上这個帝位。但是皇帝对权力掌控的欲望,让他又更想削弱沈忆宸的权势,不至于对自己造成威胁。
这份纠结跟权衡,伴随了明良帝朱见济许久,让他很多时候都陷入一种两难的痛苦之中。现在随着沈忆宸的班师回朝,又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候,内心里面更是五味杂陈。
当然,皇帝内心里面的想法,百姓们是不知道的。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一路来到城门口,整个京师都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雀跃之声,直贯云霄!
“大明北伐军威武,沈元辅英明!”
“沈元辅立不世之功,应该封侯才能表彰功绩。”
“大明虎贲出击千里,从此北方再无鞑虏威胁。”
“沈元辅乃大明的擎天之柱,开太平盛世!”
百姓们的呼声,进入到明良帝朱见济的耳中,更是让他百感交集。
这个时候身后的司礼监掌印牛玉靠了过来,轻声说道:“万岁爷,沈元辅快到城门了,您要不要下去迎接?”
“当然要去,不然朕来这里干什么。”
不管朱见济心中对于沈忆宸的成就威望有多么忌惮,他终究还是认可老师的功绩,这一次更是率领文武百官,准备在安定门亲迎沈忆宸跟北伐军,把恩荣彰显到了极致。yu.et
听着儿郎如同雷鸣一般的欢呼,沈忆宸率领着北伐军将士一步步来到了安定门,映入眼帘的是那一身明黄色龙袍,以及一片绯袍的文武百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