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为君者当然要爱惜百姓,如果为君者无道,那么做臣子的就该极力地去劝谏他,却怎么能‘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呢?正因为赵盾有贤名,他才更应该‘讨贼’。
若是他讨贼了,他自然也就洗脱了弑君的恶名,问题是他没有讨贼,如果天下的臣子都像他这样,那么就将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甚至会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
若是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就将会礼崩乐坏,到了那个时候,海内必将大乱,诸州定将纷战,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说到这里,张飞大体明白了赵云的观点,他坚称赵盾弑君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这在后世看来或许很可笑,但在这个时代包括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观点却是主流。
何为君君臣臣?
君者为君,臣者为臣,换而言之,就是社会的制度和秩序。
只有为君者恪守君道,为臣者恪守臣道,那么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才不会发生大乱。
事实上,就算是张飞来的那个时代,也一样是存在君君臣臣这样的纲常伦理,只不过换成了简单直接的说法:“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郭嘉这段时日几乎每天都跟从在张飞左右,他年纪轻,三观尚未形成,又崇拜张飞,难免会受到张飞从后世带来之思想的影响,虽然不至於为弑君者唱赞歌,却也早就认同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说法,所以在“赵盾弑君”这件事上,他与赵云观点不同,乃至把赵盾比作了周公、霍光。
不过,他虽与赵云观点不同,在听到赵云说起“君君臣臣”后却也无言以对了。
郭嘉与赵云彼此辩难。
张飞对经书兴趣不大,舒服地侧卧在席上,曲手枕脑,享受乡野风香,时而观赏梨花,时而顾盼院外经过的乡人,时而瞧赵云两眼。
张飞与郭嘉相顾而笑。
张飞心道:“我今天是来找武将赵云的,却不料见到了一个儒士赵云。”
通过赵云与郭嘉的这番争论,他更了解赵云的心性了,忠义是个优点,尤其在乱世之际。
他对赵云说道:“君质性方正,慕尚节义,常山之人杰,冀州之英雄也,不知君在郡中可有任职?”
“并无任职。”
“君乃英才,久居乡野,岂不可惜?而今冀州陷入危难,黄巾军贼势滔天,百姓急待安抚,正是需要贤人能士出山,为天子匡扶海内、安定四方的时候,不知君可意来我帐下?”
“去侯爷的帐下?”
“实不瞒君,我是个无德无能之人,侥幸立下些微功,蒙朝廷不弃,竟被擢为了涿郡侯,这些天辗转反侧,惶恐难眠,只怕做不好,辜负了朝廷的信任,昨日我在城外大营,我从黄巾俘虏那里听说了君的名字,彼辈皆言君忠义壮勇,因此我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君的帮助。”
——
张飞出言招揽,却正如他之所料,赵云尽管年少,却是个有主见的人,稳重谨慎,与张飞只是初见,还不了解张飞,岂肯就应其召?
赵云心道:“原来涿郡侯是因为听了黄巾俘虏的话,所以特地来真定见我。涿郡侯是草根出身,关于他的传说不知道听过多少个版本,但是他以白身起家,不过一年就成为了大汉的乡侯,一步登天,是多少年轻人、草根的崇拜对象,我闻名久矣,今见涿郡侯,确实英武不凡,专程造访,更见折节下士。”
张飞自见到他后,不因为他年少而轻视他,举止有礼、言必称君,给了他很大的尊重,赵云自家人知自家事,知道自己只是在真定、常山有些名气,被张飞这样的折节下交,很感动。
他说道:“君不辞道远,专程前来见我,这份厚爱让我非常感动,只是我的学业尚未完成,恐怕不能离家远行,并且我只是个野泽小子,只有斗筲之才,纵然从君前去,大约也帮不上什么忙。君率领不对转战数州,战无不胜,可见英武,不以云年少无知,远道而来,可见好贤,英武足可以讨贼,好贤足以安民,君此去幽州,必能再立功勋。”
年纪虽少,话说得很有条理,先感谢了张飞的厚爱,再婉言相拒,最后预祝张飞再立功勋。
这让张飞越发喜爱他了,心道:“年纪轻轻就这样出色,再过几年还能了得?”m.ζgx.
来之前张飞是把赵云当作武将来看待的,来之后,经过这短暂的接触,已不再单纯以武将来视赵云了,和荀攸等一样,更多的把赵云看做了儒生士子,他心道:“我帐下有见识的儒生不多,李典,常人之才,平时做些案牍可以,重要的事情实在不放心交给他们去办,典韦淳朴可爱,可是有勇无谋,眼下亦不能大用,能用者唯奉孝一人而已,如能得赵云足可为我一大臂助。”
他的官儿越做越大,需要用人的地方越来越多,先前为一个杂号将军时他还不觉得,到被皇帝封为讨寇校尉,统带数千人征战时就已觉得帐下可用之人太少。
使他不得不事必躬亲,许多事都得他亲自去做,现如今他又被擢为涿郡侯,负责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