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初生,冬风更凛。
深知擒贼擒王道理的文廷,一柄长刀不知砍翻了多少或有意,或无意的挡在他面前的敌人,总算在此处战场的边缘,看下了那颗毛茸茸,血淋淋的大胡子首级。
本就处在各自为战的处境中,不知所措的那些大胡子族人,在看到了他们族长那颗,特征鲜明的脑袋,被一支长枪高高举起之后,连最后一点抵抗的心思,都彻底熄灭。欞魊尛裞
接下来,本来对于此处的北荒部族,只能说是处于劣势,勉强还能支撑的战局,在极短的时间里,便陷入了溃败的乱局之中。
除了那些极端的顽固分子之外,大部分的部族族人,都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如何逃生上面。
在这种形式之下,斩杀了那个大胡子族长的文廷,指挥着麾下的士卒,集中力量迅速绞杀了几处还有抵抗力的顽固分子之后,便驱使着此处的乱军,朝着下一处的聚集地奔去。
就这样,利用着出其不意的优势,以及逐渐暗淡下来的暮色,率领着这支仅有千人的奇兵,一连踹翻了四个部族的聚集地,斩杀了将近五百余的北荒族兵。
不过,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缓冲,其余的那些部族,也终于反应了过来。所以当全身的赤红色衣甲,已经被染成艳红色的文廷,带着麾下的士卒,杀至到第五处聚集地时,迎接着他们的,已不再是之前那种群龙无首的乱军,而是已经做好了戒备的精锐部队。
只是,此时一路厮杀过来,积攒了足够锐气的文廷,可不管对面是什么玩意儿。毕竟以他们此时高涨的士气来说,不可能就因为对方做好了戒备,就放弃目标转身离去。
那样的话,且不说这支看上去就不像软柿子的部队,会不会衔尾追杀他们。就连他们已经彻底养成的威势,都会因为这次的遇难而退,折去大部分的战力。
要知道,不论什么时候,战场之上,打的都不仅仅是兵力,足够的士气和威势,足以扭转兵力的劣势。
就像同样被誉为武庙十哲的淮阴侯韩信和武安君白起,如果让他们对手麾下的士卒,非要在他们两人之间选择一个对上的话,恐怕大部分的士卒,都会毫不犹豫选择淮阴侯韩信。
没办法,毕竟跟淮阴侯对上,打不过还可以逃,逃不了还可以投降,总归还有点活路。
可要是对上了武安君,呵呵,随时都会被扬成灰有没有。看看人家武安君的战绩,哪一战不是奔着全歼去的?
纵观整个世界战争史,恐怕都没有哪个统帅,有这个魄力的。人家的名将,撑死了就是不跟对上的主将见第二次面,武安君这是连小卒子都没打算见第二次。
逃跑?想多了有木有。投降?长平还是四十万亡魂呢。要知道,整个战国也就阵亡了两百多万人,有一半都是折在他老人家手里的好吧。
一百多万的人命,铸就出来的人屠称号,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但是这称号后面的一百多万冤魂,就能把跟他对上的敌军,士气干掉三分之一。
至于兵力差距,以少胜多那不是名将的基本要求吗?你人多,就能保证麾下的士卒,对上白起不肝儿颤吗?真当人屠这个称号是假的啊。
你少了三分之一的士气,最起码就少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无形之中,人数差距就拉平了一半。
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有几个人敢保证稳赢得?相比于最多就是干掉对方主将的淮阴侯,对于大军的影响来说,武安君自然就显得更大一些,而这就是武安君长胜不败之下,积攒下来的威势。
至于文廷,虽说和武安君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威势相比,不值一提。可一连击破四个聚集地之后,所攀至顶峰的士气,以及浴血之后所彻底爆发出来的血气,无形之中就将己方的战斗力提升了一大截。
而他的对手呢,面对气势如虹,杀意逼人的赤阳军,哪怕已经做好了准备,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战力下降。
这一升一降之下,双方的战力轻而易举的就拉开了距离。战场之上,这种差距,往往就能决定战局的走向。
因此,哪怕明知道对面是个扎手的硬点子,文廷也没有露出丝毫的怯意,反而在见到了对手的一瞬间,便倒提着滴血的长刀,一马当先的冲了上去。
“杀!”
见到文廷身先士卒的杀向了敌方的战阵,同样杀得上了头的众将士,也是没有一点犹豫,高高的吼出了一声之后,如同血色的潮水一般,朝着对面那支五六百人的部队淹了上去。
一刀将一柄朝着他面门劈来的弯刀,格挡开去,然后文廷顺势一脚,将被他招架之后,失去了平衡的那名北荒族兵踹到了一旁。
随后不需要文廷补刀,后面伸出的一支长枪,便从那名被文廷踹飞的敌军背后,刺了进去。
而文廷则是继续挥舞着长刀,朝着对方并不严谨的军阵之中,死命突进。作为锋头和主将,文廷很清楚,自己此时的目的。
前面敌方没有反应过来就不说了,让他占了个大便宜就不说了。现在既然有了第一个完成好了组织调度的部族,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