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弩恐怖的爆发力,是文廷有信心能够守到援军赶来的重要依仗。
但是作为一个深知各种冷兵器优劣的将校,文廷也同样知道,连弩恐怖的爆发力背后,需要的是后勤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冷兵器时代绝对的中远程王者,弩箭本来就是极为精巧的东西。哪怕在以劲弩闻名千载的大秦,也是在相里氏的一再改进之下,实现了根本不应该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标准化之后,才得以在战场上真正普及了开来,碾压了在质量上比秦弩更强的韩弩。
毕竟作为一种需要满足近百万大军装备的兵器,哪怕仅仅需要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规模,十多万的劲弩,在那个生产力低下,技术人才匮乏的时代,都绝对可以算得上一项需要动用倾国之力的工程。
如果没有具体的数据和标准,仅仅依靠那些工匠凭着经验一把一把的拼装,恐怕一场大战之后的弩机维修,那些工匠们就得活活累死。
但是秦弩则是硬生生靠着相里氏死磕出来的标准化和流水线,成功的解决了这个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从而奠定了秦弩千载传颂的威名。
作为现代人看来,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可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由于机械条件的限制,仅仅是一个标准化,就能逼死大部分的人。
毕竟哪怕到了建国之后,受限于生产力的原因,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普通民众,依旧还存在着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文盲,在更早的秦汉时期,就更不用说了。
而相里氏的恐怖,就在于他们依靠着秦国强横的法家制度,培养出来的纪律性,成功的打造出了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庞大的流水线。
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你们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术,所以我也不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学会怎么制作弩机,毕竟这个难度太高,教起来不说你们学不学得会,就算是能学会,也太浪费时间。
相比于这种事倍功半的办法,现在我选择让你们每个人只学一道程序,就是按照我的大小标准,制作出来一个零件就好。
虽说打磨零件这种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依旧很有难度,但是相对于自己从头到尾学会制造出一把弩机,这个方法显然就简单了许多。
在军功爵制度下,秦国的百姓对于能够积攒竣功的事,本就无比积极。之前帮不上忙就不说了,现在既然有机会,自然是玩了命的学。
就这个,按照一人打磨一个零件的办法,秦国在不自觉间,打造出了最早的流水线作业。并且哪怕是文盲,在熟能生巧之后,效率也会大部分提升。
所以越到后期,秦弩的威力就越发的被凸显。因为依靠着标准化的原因,就算是目不识丁的秦军士卒,在长时间的和弩机打交道之后,在相里氏的刻意教学之下,也大都学会了自己收集破损的弩机,拆出来依旧完整的零件,然后自己重新拼装成一把新的弩机。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一百把弩机,在大战之后全部损毁的话,秦国回收之后,马上能拆出来四五十把能用的,然后再依靠着后方补充的零件,在搞出来二三十把。
而对手呢,一百把损毁了,就要返场重修,这一来一回,最起码一个月战斗力要处于谷底。两相比较一下,你怎么跟人家秦军打。
没办法,解决了弩机制作以及维修困难的问题,只要后勤的弩箭跟得上,劲弩就是冷兵器时代,中远程的绝对王者。
战场上,兵贵神速可从来不单单指的是行军速度。大战之后重新恢复战斗力的速度,也是衡量一支部队强弱的重要依据。
但是很遗憾,如果单说战斗力的话,文廷率领的这支仅有千余人的奇兵,从战斗力方面来说,是绝对不虚任何人的。
毕竟他们本就是从千锤百炼的赤阳军中挑选出来精锐,再加上从一开始的时候,刘季就给他们说明了此次任务的凶险。所以说除了本身的强横实力外,他们的心态也全都是搏命的心态,实力加上敢于搏命的血性,这样的部队,实力就很可怕了。
俗话说,一人拼命,百夫难挡,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在冷兵器时代,说白了,除了拼的硬实力之外,就是一股疯狂的气势。
作为一支轻装简从,以奇袭为目的地奇兵,文廷这支千余人的部队,自打一出场,便是一副不要命的模样,不论对手有多少,都是蒙头往里撞。
最重要的是,靠着本身的出其不意,以及文廷的一马当先,他们也的确打开了局面,打出了气势,这才使得他们能够一路坚持到了现在。
可是随着体力的流逝,伤亡的加剧,以及作为重要输出的连弩弩箭消耗太大,虽然有刘季的医疗包辅助,他们的战斗力也在不可避免的快速下降。
毕竟和秦弩比起来,他们缺了最重要的标准化和技术普及。没了这两样,短时间里连弩的数量根本没办法普及开来。
本来的话,如果有时间,作为现代人的刘季,其实是很想学习下相里氏,搞出来流水线和标准化的。可是谁让刘季自己对于连弩的构造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
哪怕有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