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元佐别闹 > 第172章:搏弈(4)(2/4)

第172章:搏弈(4)(2/4)

上一页元佐别闹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镇割据之局,而且还将枢密院的职权扩大,有调兵之权,并无统兵之权。

这样一来兵部的权力便大大的削弱了。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吧,对江山社稷有利的便是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对于那些想起兵造反的武将来说,可以说是吹灯拔蜡没戏了。

宋朝的兵制是,将领带兵去打仗,一切听令于皇帝,这样一来兵贵神速便成了一句空话。

试想皇帝欲远程遥控将领,带兵之人就万全失去了自主的统兵权力,一切都要向皇帝请示,之后才能做。

比如说,这里是块儿战略要地,带兵之人打算驻扎在此,但是必须经过皇帝的同意,那么势必会耽误时间。等请示完后,敌军也打了过来,驻扎还有任什么意义!

另外一点就是宋朝的将领出征前,皇帝要授予将帅阵图,这样一来极度的影响武将的发展。

皇帝自以为高深莫测,自称在世诸葛孔明,临走之前给个阵图,以为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宋太宗就是这么做的,他一直把自己看成韩信、张良的组合版。

宋太宗的命令将帅要听,宋太宗给阵图自然也要用;如果当时的局势不许用阵图呢?那么,这个所谓的平戎万全阵是不是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宋朝的募兵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用钱养兵,只要你别乱惹事、造反之类的,就可以从军,甭管怎么说,都是要你到老。

这样一来一是有损全国经济发展,二是宋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必定会下滑。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宋太宗完全是对五代时期的军事忌惮,为防止带军将领哗变;防着主帅比防小偷还严重;而且可以无视敌人,但也绝对不能无视自己这边带兵的主帅。

有这么一句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八成宋朝的皇帝都秉持着这种原则办事,所以导致君臣之间的不和睦,而且皇帝打心眼儿里就鄙视主帅,所以防着主帅也是正常之事。不过,这也影响到了军队作战的发挥,必然对战争的实力发挥有所阻碍。

有了这些弊端,宋太宗赵光义也是打死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造的阵法,竟然变的柔弱不堪了。

北宋的军队编制是这样的:一百人为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平时这些编制的军队都归属于三衙,这三衙便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其中都由都头统领,营有营指挥使统领,军、厢也有都虞候来统领。

如果有战事发生之际,便会即可调命为招讨使,以军以上的单位来调集军队。之后出兵讨伐敌寇。

发兵之后,皇帝便授予阵图,这里的阵图就是平戎万全阵,宋朝出兵都是讲究布阵的,并且分为先锋、策先锋、殿后、策殿后以及其主力马军、步军等等。

平戎万全阵的布阵方式十分重视先锋,先锋乃头前开道的部队,与现在的前卫队差不多,其队形为阵而行军。

策先锋者,乃策应先锋之部队,常用于先锋后方成阵,为之策先锋;殿后者,常在于其主力军后方布阵,以备拒敌后方之危,为之殿后;策殿后,即策应殿后部队,常在于主力军以及殿后部队之间成阵,为之策殿后。

主力军者,以步军刀枪兵者在前,弓弩兵者在后。四周布以战车,马军居之其中,以四阵开门之际,以御敌军马军突袭,出而攻之。此外,亦有东、西拐子马以及无地分马之阵,专用于掩护主力军,两侧护卫而动之。

平戎万全阵的形成便是以十四万九百三十人组合而成,其中,步军占有十一万二百八十人。骑兵则占三万六百五十名骑兵;另外有车营御敌,共计一千四百四十辆。

平戎万全阵的主力军位居中央,并列三阵,皆为方阵。其周长约两里,每五步一车,每车二十二人防之,三方阵共以十一万零四十人守之。另外加上近探远探流星探二百四十人,共计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而前锋以及殿后,各有两列骑兵,先锋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骑,殿后六十二队,每队三十骑,一共一千八百六十骑,而两列总和是四千九百六十骑,两列另加近探远探流星探四十骑,总共五千骑。前两列、后两列共一万骑兵。

东、西两旁的稍阵,设左、右两翼骑兵,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骑,共六千二百七十骑;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骑,共三千七百五十骑,每阵一万骑,两阵便是两万骑兵。另外加上探马六百五十骑,总共两万零六百五十骑。

平戎万全阵其总共步军兵力为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共三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为的便是护持敌军突袭之。其总和兵力在十四万零九百三十人。正面十七里,前后左右以阵为基础前后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十一里七十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lnㄚ.nt

可以想象,这个阵法的庞大,赵光义的用心良苦,平戎万全阵果然是名不虚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元佐别闹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