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的阴影下给赵廷美栽赃一个“逆反”的罪名将其除掉也是名正言顺!
事情果然依照赵普的布局向前发展了。
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向赵普提出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以后的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普做鹰犬的面目暴露无遗,他是死心塌地地要篡改历史;以至于“黄袍加身”的最大谋臣千百年来被人诟病。
赵光义对赵普的话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
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既恢复了宰相位,又整死了老对手,而且与赵光义前嫌尽释。
赵光义也解除了后顾之忧,替自己的嫡系子孙消灭了所有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证了帝祚的一脉单传。
赵普再次为相后,“金匮之盟”也变了内容——“三传约”变成“独传约”,即由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一传而止。
“独传约”似乎难能让人置信,如果有人要问: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单传给赵光义,而让赵光义传给他的子孙而非自己的后代?
显然“独传约”有杜撰嫌疑是赵普和赵光义做出来的。
问题是宋史.赵廷美传中的记载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位于赵廷美,赵廷美传位于赵德昭。
有此三传,皇位最终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赵匡胤荫及子孙。
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一切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老谋深算的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
因为赵光义刚刚即位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时间巩固权力,同时还需要等待下手的时机。
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深藏了二十年的“三传约”。
赵光义打开金匮后,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可以想象;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随后又将他擢升。
也正因为如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该怎么传?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既不失自己所坚持的立场,也表明自己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军。赵光义再度感动不已,至此,这对多年的老冤家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了。
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就改呗!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公之于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独传约”。
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迫害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出卖了,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
至此,可以推断,“金匮之盟”成于建隆二年,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赵匡胤一系。
赵光义在清除赵廷美之前已经先后除掉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得昭和赵德芳。
赵得昭是在公元979年高梁河战役失败后被赵光义清除的。
公元981年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
赵德芳死后赵光义赠其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
人都死了要那多头衔还有屁用,但赵光义就是装出一副菩萨像做做样子。
就像他即位后将其弟赵廷美封为开封尹立为皇储一样,表面上总得装潢门面;但背地里却早准备好一把刀子。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死了,从根本上杜绝了皇位不可能如金匮之盟所说的“三传约”。
三传约这个条件一旦消失,剩下的赵廷美将何去何从?
这年九月,“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
矛头直接指向赵廷美,不仅要把他的名声搞臭;还将其与阴谋叛乱联系起来。
这些表象足以证明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局势的发展,希望置赵廷美于死地。
赵普不仅是金匮之盟的导演,还充当权力的打手;致使赵廷美走上死亡之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遂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
赵光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