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祥希对佛教没有任何深入了解。
他只是大体上知道佛教有很多不同的教派,彼此之间的矛盾比较大,行事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他年幼时也听自家老人说过,说佛教徒总该是要遵守戒律的,什么不能杀生,不能吃荤腥之类的,反正规矩挺多。
所以他觉得僧人应该是一群规规矩矩的人。
在他的理解中,有一些传承久远的戒律,不管你是什么派系的,都该遵守,佛教徒应该是清静无为且清心寡欲的,而且应该仁慈,讲究一个普度众生。
可是在他面前的这些崇佛之人,给佛像镀金,或者干脆用纯金打造佛像,把佛寺弄得金碧辉煌无比奢华,自身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金光闪闪,仿佛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虔诚。
不是说好要普度众生吗?
怎么现在却只顾着给一座雕塑塑金身、给自己穿金戴银了呢?
难道说不同教派的佛教徒之间的区别就那么大吗?
就完全看不到那些苦工们正在不断地死去吗?
或许他们是真的看不到吧,就和当年金国和南宋的那些老爷们一样,他们只能看到人,尤其是才子佳人,牛马他们是万万看不到的。
这样的国度,如果引入复兴会,再暗中接济一下,想要发展起来绝非难事。
或者,大明周边都是这样的国度吧?
面对这些国度,面对这样一群虫豸,大明的世界革命理论想要成功,绝对不是不可能的。
这些吃苦受罪的人,这些惨遭压迫的麻木的人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这個契机一旦诞生了,他们所爆发出来的怒火,足以熔炼黄金。
这一刻,宋祥希对于这个世界革命的远大目标再也没有任何疑虑。
宋祥希和蒲甘国的外交进行的非常顺利,外交会谈期间,徐通率军收拾掉了全部的大理反动势力余孽,只在边境进行了部分设防,军队主力回撤,没有进犯蒲甘国的意思。
那波罗帝悉都对大明的“诚意”那是充分的感受到了,设宴款待宋祥希,答应了大明设立代办处的要求,并且允许大明商人到蒲甘国做生意,承诺保障大明国商人的安全。
当然,他希望大明国商人尽可能在蒲甘国北部地区活动。
对此,宋祥希也有一些了解,根据天网军的说法是,蒲甘国北部的族群和南部的族群常常会有点小摩擦、小动作,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协调,不是那么友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蒲甘国中央政权不够稳固,对于南部族群来说,蒲甘国的军事力量还是足够的,只是大家就不那么心服口服,总有些特别的看法想要表达。
宋祥希于是明白了那波罗帝悉都的意思,表示自己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宋祥希带回了大明需要的外交关系和商业关系,以及那波罗帝悉都了解到大明一些特产的价格之后豪掷千金下的一笔巨单。
别说小国还是大国,但凡是能做到这种统治者地位的人,绝对不会没钱,在为自己花钱这方面上,他们特别舍得。
果然,他们就是虫豸。
而另一头,在三佛齐国,情况又有所不同。
因为商旅船队航海的路线问题,他们最早就在三佛齐王国找到了想要设立航海中转站和驻军点的港口。
这个目标港口位置在被称为蒲罗中的地方,而这个地区,就是未来的新加坡。
根据商船队的汇报,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中相中了这个地区,这里属于半岛末尾地区,和三佛齐王国控制的另外一块岛屿夹海相望,想要从三佛齐王国抵达细兰国和注辇国,最好就是走这条通道。
而当前,这里并不是三佛齐王国所在意的港口地区,对这里的建设也仅限于原始发展,无限接近于不发展,还是一派原始景观,人口数量不多,不可能对明国发展当地造成影响。
王国所在意的是国都所在的地方,称之为巨港,非常繁荣,他们不在意蒲罗中。
因此,商船队的报告认为获得这里建立起属于大明的航海港口、驻军基地,应该是非常非常合适的。
而根据天网军的报告,三佛齐国是个岛屿国家,海洋国家,当地人民民风剽悍,擅长水战和陆战,曾以此称雄。
三佛齐当地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相对繁荣,人烟稠密,一部分人习惯在水上架房屋居住。
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城市,他们也有大城市,城墙周围长几十里,规模还真是不小,且样式和中国城墙颇为相似。
三佛齐王国的国王出入乘船,文字用梵文,过去和唐宋两代王朝交流的时候,上章表用汉文,说明三佛齐国统治阶级熟悉汉文。
三佛齐因为和唐宋两代王朝都有非常紧密的贸易联络,且海上交通相对便利,所以居住在三佛齐国都的中国人其实还真不少。
大明最开始派国家队去经营生意的时候,当地汉人出于同胞情谊,给了他们不小的帮助。
同样,因为商业贸易来往紧密,他们对大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