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天文学水平和杜桑德生活过的世界水平相差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帝国的探测科技水平低下——帝国探测其他天体的主要方法是近距离通过肉眼观察,至于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之类的设备,它们在帝国主要是作为军事设施,向所在星球提供近地轨道上的情报。
没有电磁波探测能力,缺乏足够的航天技术,帝国对于天体和高能物理的了解几乎为零。
但杜桑德懂。
好吧,杜桑德要是说自己“懂”,那可实在是有些过于不要脸了。他在这方面的知识虽然远超帝国水平,但仍然只能算得上是“科普知识”级别的认知。杜桑德本人并不知道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如何计算才能得知那个不明天体的质量,或者那个天体会产生多大的引力……
但杜桑德清楚知道一点——黑洞是极大质量的天体,它的极大质量甚至让一定范围内的光都无法逃逸。
根据中央特科送来的情报,那个不明天体所表现出的特征完全符合“极大质量”这一条,但距离黑洞的恐怖效应还有一些距离而已。
如果一個具有巨大质量的天体,自然的从其他地方运动到秘斯塔尔星系。那在它运动轨迹周围,必然会有大量的天体轨道发生偏移——换言之,应该会有大量的天体因为这个巨大的,活动的“豆丁坦克”而偏离原有轨道,并且向着它的方向开始运动。
只不过中央特科所收集到的情报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集市方面售价两万金镑的情报中,也没有提到秘斯塔尔星系之中有其他天体运行轨迹出现了剧烈变化。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根据杜桑德曾经被“科普”过的知识来看,质量不超过太阳两倍的恒星会在死亡之后会成为白矮星。质量在太阳八倍左右的恒星才会成为向外大量放出紫外线和射线的中子星,而大于太阳质量二十倍的恒星,最终可能会坍缩成为黑洞。
那位可怜的走私船观察员被一颗蓝色小型天体烧瞎了眼睛,那么这颗小型天体最有可能就是一颗中子星——那当然不会是黑洞,它是会放光的。
白矮星虽然“矮”,但至少也有地球那么大。它和走私船观察员所观察到的天体尺寸差了十万八千里,中子星尺寸当然更小,但……仍然应该比“直径约十五约尔”的那个蓝色不明天体更大些——只少直径得有个12哩左右。
换句话说,这颗星体本身就不应该自然生成并且存在——直径十五约尔的巨大质量天体,杜桑德能够想到的唯一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巨型黑洞。但……黑洞不长这样啊。
当思绪飘到这里的时候,杜桑德忽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在一个独立系统中,物质不会凭空出现,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它只会被转化为其他形态。当然,物质湮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这个不在杜桑德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也不懂这个。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那颗极其不自然的天体必然有一个来源,而杜桑德觉得……它可能就是消失不见了的萨尔瓦多星。
帝国通过某种手段,将萨尔瓦多星压缩成了一个直径十五约尔的人造天体,并且将它只送到了秘斯塔尔星系里。
萨尔瓦多星上的一切生物乃至物质都被帝国用某种杜桑德尚不能理解的方式压缩在了一起,它们的融合毫无疑问引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聚变反应。靈魊尛説
这次聚变反应由于发生在外空间,因此并没有产生什么冲击波——如果这次聚变反应发生在秘斯塔尔星的大气层内或者地表上,剧烈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冲击波恐怕能够将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大气都剥离出去,并且顺便把整个行星炸成碎片。
换言之,帝国的“某种手段”必须同时符合“将物质传送到远处”,以及“让大量物质同时出现在同一坐标”这两个要求。第一条好办,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依赖的就是伊普西龙矿石的特殊传送能力。而“大量物质同时出现在同一坐标”这个要求,其实也不是很难达成。
只要定位和计算足够准确,同时定时也足够精确……理论上可以同时有无数个伊普西龙矿同时向一点进行跃迁。
想到这里,杜桑德猛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也就是帝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进一步提升计算精度,否则……帝国甚至可能很快就能拥有向敌对星球定向投放黑洞的能力了。
毕竟整个宇宙之中,能够用来压缩的无用行星简直不要太多,如果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基础数据用来计算,像这一次一样“一石二鸟”的杀伤方式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杜桑德忽然就明白了之前请莫尔斯老师调查的那个工厂骚扰事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帝国方面对于纽萨尔的科技水平评价很高,这个“评价”很有可能是在得知杜尚使用的“海盗式劫持捕获法”后,才进行的修正。
毕竟想要完成这种“天文武器”级别的传送精度,首先需要拥有极高的精确加工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将伊普西龙矿石的外形加工到刚好的程度。其次则需要非常准确的情报搜集和计算能力,从而计算出目标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