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行群山峻岭之中,一个半身**土着模样的人走在前面,身后则跟着三个略显疲态的人。[≈][].[].[]此处山路崎岖,人迹罕至,唯有山泉鸟兽、日月星辰相伴。土着扭头看了看后面的三个人,停下脚步来,脸上带着憨笑,嘴里叽叽喳喳的如鸟语般嘟囔了几句。而后面几个人应该完全不知道他在些什么。驻足下来相互看了看,却都是一脸的茫然。这一行人正是从夏都逃出来的子履等人,告别容成氏一族的三老后,在土着蛮族向导的带领下又走了有十多天的路,但是这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似乎总也看不到尽头。“世子,我看这土着蛮族不会是故意在戏耍我们吧?都走了这么多天了也没有走出这太行群山。”沃丁有些埋怨道。子履并没有理睬他,而是自顾自的欣赏着山间的美妙景色。墨如在一旁笑着安慰道:“应该是不会错的。虽然这蛮人兄弟带我们走的并非是寻常之路,但我夜间观察了星位,大致方向是没有什么差错的。应该再走不远就能穿过这山脉了。”这时土着冲他们挥手叫喊,似乎是让他们快些赶上去。三人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土着用手比划着,示意三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向远方看去。正值天气晴朗,站在这半山腰处视野格外的开阔。“快看,世子,前面有一座城池。”沃丁兴奋地喊道。他已经很久没见到过城镇了,这一突然而来的惊喜,让他有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子履心中自然也是十分的高兴,毕竟风餐露宿了这么多天,终于可以有个合适的地方可以歇脚了。墨如脸上却并不是那么轻松,看了一眼子履开口道:“此处仍然属于王领之地的范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到了莘国的领地。前面那座城池应该是有莘氏一族所属的城池。有莘氏一族乃是夏后氏一族的同脉,是先帝启时建立的支子封国。我们还是处处心为妙。”子履赞同的点点头。一行人又走了一段路,盘旋而下,来到一条山谷之中。谷底溪水奔流,蜿蜒穿过布满砾石的河床,水中的鱼儿不时探头上来,激起粼粼波纹。此处已经是山口,出了谷口再往前走就是一望无垠的平原。作为向导的土着停下脚步来不再往前走,用手比划了半天,然后指着来路,大概是想要返回去的意思。子履等人马上明白了土着的意思。大概是送到这里就为止了,剩下的路要他们自己走了。他们谢过这土着向导后,便自己沿着山谷走了出去。(二)三人走出山谷不远就遇到了一个背着箩筐的老者,似乎正要上山采摘。沃丁走上前去搭讪道:“老人家打搅了,我们是远方游历而来的旅人。不知此处是何地界?前面那座城池又如何称呼?”老者看了看这一行人道:“看你们的装扮,应该都是东夷人吧?”“不错,老人家好眼光。”子履上前搭话道,“我们都是东夷之地的商国子民,借道此地想要返回商国。”老人似乎并不惊讶,这些年多有东夷之民为了逃避水患和饥荒而流浪各国,再加上商国的行商经常频繁贸易往来于邦国之间,因而早就习为常了。“此处乃是莘国的领地,前面不远处的那座城池就是我们的国都合阳城了。你们来的正好,正赶上我们国主辛义公为祝贺自己的一甲子寿辰,大庆三日,不定可以领到些口粮救济。”老人道。老人显然把他们三人当成了东夷的流民。三人相互看看,身上的衣衫果真是有些褴褛不堪,数十日的拔山涉水,早把那身衣服磨损的不成样子,与难民无异。大家相视一笑,向老人告别后继续前行。由阡陌路穿插而下,道路越走越宽,距离合阳城也越来越近,已经可以看到城头飘扬的旗帜。道路两侧郁郁葱葱尽是些低矮的灌木丛和树林,杨榆槐柳交错成片。有些林地则被成片砍倒,散落着不少新开垦出来等待耕种的田地。不时可以看到有百姓黎民牵着黄牛往返躬耕于田埂之间。“世子,此处虽然远离夏都,但也并非安全的地界。有莘氏一族乃是王族的支脉,素来听命于夏帝。所以还是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为好,以免遭来祸事。”墨如悄声叮嘱道。子履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点头回应道:“多谢提醒,我已有应对之策。咱们这一路上确实艰辛,不如借此机会到前面城中置换身行头,再好好大吃一顿,歇息一日再动身也不迟。”沃丁早就饿的肚子响了,连声赞好。莘国本就是王领之地所属的一个方国,因而这座都城合阳城也并算不上什么大城。领地之内虽然大多地势平坦,但是有五河贯穿,又与上河支流交错相连,因而也常常由此饱受水患之苦。国主辛义公屡次动员国人大兴水利,拓宽河道,以保证此处河道畅通,这才避免了河水连年泛滥的灾难。当地民众也多将房屋建筑在高地之上,以防患于未然。传中曾经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乃至连东海都被填满而倒灌中土大陆。在那场骇人的大洪水中,此地完全被淹没于大水之下。惊慌失措的先民不得不逃离至太行山上。海中的大鲸甚至就徜徉于山脚之下的滔滔洪水中。那场洪水曾持续了百年之久,直至先帝禹王时方才有所缓和,但是上河之水依然连年泛滥,频繁改道,居于下游的民众苦不堪言。禹王曾带领百姓之族在此治水,分流上河而疏通水道,并将自己族人中的一支留在此处专门负责治理下游水患。直至夏帝启建朝之后,将在此地筑城久居的族人分封为方国城主,从此有莘氏一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