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此时,春掌柜亲自带着“琉璃球儿”刘小秋来上菜。>
打头儿的是四个佐酒冷盘:干煎糟鱼、糟鹅糟肉拼盘、凉拌茭白、麻油拌香干马兰头。>
书友先生闻香而笑:>
“一闻味道,就晓得地道得很呐。”>
贾琏赶忙让菜,宾主都动了筷子,书友先生更是惊喜之下,说了姑苏乡音:>
“陈年糟卤,配上板正太湖鹅,哦哟喂!真是没的讲哦。>
没的想啊,离了姑苏三千里,在京城也能有这么地道的姑苏口味,好!好的呀!”>
此时刘小秋又刚好进来送夹杂在各道菜之间的点心。>
这些精美无比的点心,外皮是芡粉、镶粉揉成的粉团,内里的馅心是细甜的豆沙、枣泥、芝麻等物,由巧手厨子捏成各色活灵活现的植物、动物,在蒸笼里蒸熟,出笼时涂上些许麻油,委实是色、香、味俱佳,让食客爱不释手,又停不下口。>
刘小秋是个聪明伶俐是小伙计,如今得了贾琏提拔,当上了东风楼的“堂头”。>
一听书友先生夸赞,刘小秋立刻接口笑道:>
“哟,这位爷真真儿是位识货的老饕,我们这个‘姑苏船点’,那可是正宗得不要不要的哦。”>
他故意把尾音的“哦”,拖得和书友先生一样又嗲又糯,配着他那一脸讨好的俏皮神气,逗得书友先生不由哈哈大笑,忍不住问道:>
“请问这位伙计,侬刚才讲的‘老饕’,是撒个意思啊?”>
话出了口,又想起自己的口音,赶忙又补充一句官话:>
“是什么意思啊?”>
刘小秋立刻笑道:>
“老饕啊?就是‘懂行的吃主’。>
这饕餮是一种神兽,跟混沌、穷奇、还有梼杌,哥儿四个凑在一块儿,天下无敌。>
据说这个饕餮啊,长着人脑袋,身子是羊,咯吱窝里头还有眼睛呢,嘴里是老虎的牙,爪子是人手,叫起来跟那小婴儿哭似的,特瘆人……”>
贾琏正要打断琉璃球儿在这儿班门弄斧,书友先生却摆摆手,表示很想听。>
刘小秋一见,更得了意,说得更加起劲儿:>
“别看这饕餮长得凶,可人家出身就厉害了。>
它可是龙的儿子,爹有本事,家里有钱,所以饕餮就特别的会吃,满天下就没有它他老人家没吃过的东西。>
正因为这个,我们勤行里头,管最吃过、见过的内行吃主儿,尊称叫‘老饕’。>
您还别挑眼,可不是说能吃的就算‘老饕’。>
光能吃、饭量大,那是饭桶。>
能被配得上‘老饕’这个称呼,那都得是大名人。>
比如孔圣人,人家就说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再比如曹操,比如苏东坡,还有李白杜甫,那可都是历史上的出了名的老饕。>
这位爷能一口就尝出咱们店的糟鹅,用的是陈年糟卤和正宗太湖鹅,那也必定是比肩这些大名人的大老饕了。>
要不,我们琏二爷哪能特意单单就把您请来,给咱们东风楼‘开光’呢?”>
.>
据说,很多店里头都有个“琉璃球儿”,人精明,嘴伶俐,有眼色,会哄人。>
而东风楼的这个“琉璃球儿”刘小秋,绝对也是琉璃球儿里的极品。>
他那几句话里头,既把书友先生捧得跟孔圣人一样,又给自己东家抬了花花轿子,还显示处自己懂得多、会说话,这一副本事,绝对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人精儿”。>
书友先生向贾琏笑道:>
“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永璧啊,连你店里的伙计都与别处不同啊。”>
贾琏笑道:>
“刘禹锡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手里用的这些人,都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能不是金子吗?”>
书友先生闻言,哈哈大笑。>
.>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贾琏要开始趁热打铁了。>
“既然我这东风楼在京城里,也算颇有些姑苏的精髓,我打算将东风楼后头的房子也买下来,干脆做个‘姑苏会馆’在这里,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书友先生知道贾琏是个有想法的人,便放下筷子:>
“愿闻其详。”>
“所谓‘会’,乃是汇聚之雅集;所谓‘馆’,乃是客居之馆舍。>
先生来自姑苏,姚老大人、栾老大人,还有我林姑丈,都是姑苏人氏,我愿将此东风楼,作为姑苏人氏在京城的联络乡谊之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