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宠急于为自己辩驳,不经意间竟将胸中想法吐露。>
若天子静下心来思考,当然会注意到刘宠的话语中虽有居功自傲之意,实无犯上作乱之心。>
但刘宠无心犯上是真,居功自傲也是真,舍不得玉玺同样是真!>
天子目睹殿内经过,心中早已大乱,又怎么能分辨得清其中关节?>
看着刘宠的面容,这张曾令天子觉得无比亲切的脸,现在却让天子感觉与董卓、李傕、孙策三人的脸有了重合……>
刘宠抬头望向天子,见天子面有忧虑之色,心知自己已不受天子信任。>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曹操派来的荀攸!>
刘宠当即向天子谏言:>
“陛下!臣请陛下斩荀攸,以正视听,还臣清白!”>
然而刘宠的要求落在天子眼中,又让天子回忆起董卓诛杀张温,李傕杀樊稠,孙策杀董承诸事。>
天子怔怔不敢说话,这时议郎董昭和尚书令钟繇站出来反对。>
“陛下不可!荀攸无罪!”>
钟繇和董昭让天子找到了主心骨,他连忙同意二人之请,言荀攸无罪。>
之后,董昭对天子道:>
“陛下,不管陈王有无窜逆之心,陛下都应派人彻查此事,搜查陈王府邸以证实情!”>
钟繇、赵温等人又附议,于是天子欲下诏搜查陈王府。>
然而这却招来陈王刘宠的反对:>
“陛下,不可啊!陛下莫非不信臣乎?!”>
刘宠见钟繇、董昭等文官势力都站在荀攸一边,深感自己遭到了背叛。>
他杀气凛然地看向众人,然后又怒目望向天子。>
此时此刻,他被百官和天子的态度逼得真升起一股废帝自立的心思!>
但理智还是让刘宠没有冲动,他对天子道:>
“既然陛下不信臣,臣这就辞去官职,返回封地,永世不入京师!陛下,臣去了!”>
说罢,刘宠不等天子拒绝,赌气般地走出章德殿,返回自己在京师的府邸。>
刘宠走后,荀攸心下一喜,他没想到刘宠竟然这般意气用事,竟将朝堂上的主动权交出。>
既然刘宠走了,那么另一件事情就可以提上来了。>
荀攸再次对天子谏言:>
“陛下,臣观平舆城内之军,多是藩王之兵,陛下久居于此实属不妥。曹司空忠心辅国,陛下何不迁都兖州,如此方为万全之策啊!”>
荀攸的话引起朝堂百官的警觉,钟繇和赵温这下明白曹操为什么要派荀攸进京了。>
钟繇和杨修更是猜出“玉玺案”其中的端倪,这件事恐怕真是荀攸设计栽赃陈王的!>
然而大家却没有拆穿真相。>
钟繇之前投奔曹操,本就对曹操有好感,觉得对方确实是明主。>
现在钟繇猜出曹操以传国玺为饵,钓天子这条大鱼!他不禁在内心赞赏曹操的气魄,于是决定推波助澜一番。>
钟繇站出来对天子道:>
“陛下,荀公达所言不错。臣曾寄身曹孟德,以臣观之,其绝对是汉室忠臣!先帝时,曹孟德身居北部尉,以五色棒杖杀枉顾国法之人,得罪宦官被调出京。其后董卓乱政,曹操起草檄文邀关东群雄共讨董卓,这也是他忠于汉室的体现。”>
天子听自己信任的钟尚书都称赞曹操,再加上曹操派荀攸入京送上玉玺,果真从心底生出几分对曹操的信任。>
这时,议郎董昭又站出来劝说道:>
“陛下若迁都,绝无董卓、李傕、孙策之忧!若有失,臣愿以死谢罪!”>
天子看着他心想:董昭对曹操推崇备至,看来曹操还是比较可信的。>
不过天子也不傻,他对百官道:>
“迁都关乎国运,当慎之。众卿之言朕已知晓,今日且先散朝,待朕思虑一番再做决断!”>
百官下拜:“陛下圣明————!”>
散朝后,天子私下召见钟繇、赵温、杨修、董昭等亲近大臣,商议迁都之事。>
四人中,董昭是坚定的“迁都派”,钟繇则是“亲曹派”,赵温态度不明,杨修则明确表示反对。>
杨修对天子说:>
“陛下,陈王虽然傲慢自矜,但从没有如董卓、孙策那般独揽朝纲。不迁都,万事可由陛下亲断,若迁都,事未可知也!>
“今牧守各居四方,拱卫京师,吾料陈王绝不敢言废立之事,否则乃是取死之道也!臣请陛下不要迁都!”>
杨修此言可谓点明要害,乃忠心之言。>
天子听后也有些意动。>
天子现在实际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