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穿越者,赵桓可是历过后世各种自媒体的狂轰滥炸。
他非常清楚舆论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的说。
谁掌握了舆论的制高点,谁就能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就能为自己的利益团体谋利。
在这个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的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朝廷的任何政令,天子的任何旨意,都必须得通过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在往下层百姓传达。
如果赵桓现在要下达一份旨意。
首先得经过宰执之手,下发到朝廷各部,然后由朝廷各部下发到地方各级衙门。
在由当地的官员和文人士大夫来给百姓们阐述这旨意中的核心意思。
通过这层层传达。
最终传到百姓耳中的旨意内容,就很有可能成了另外一种解读。
在加上普通百姓又不识字。
传达旨意内容的文人士大夫怎么说,这些百姓就怎么听。
好的坏的都是这些文人士大一张嘴说了算。
很有可能,原本好好的一份朝廷政策,通过文人士大夫这种二道贩子之口,那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
好的政策就变成了坏的,坏的那就变得更坏了。
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天子与百姓就完全脱节了,无法上达天听,下达民意
要是赵桓今后推出有损这些文人士大夫利益的政策。
那是绝对无法精准的传到普通老百姓耳中。
还有很大的可能,经过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一番加工。
反而是会忽悠这些不明事理的百姓站在文人士大夫这一边,一起来对抗本身是在为百姓谋利的赵桓。
这就是一个极其蛋疼的问题。
在几千之后网络消息如此发达的时代。
政府推出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传到地方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
更何况还是目前这种通讯蔽塞,消息传递频率极其滞后的时代。
赵桓没想过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由文人士大夫掌控舆论话语权的现状。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逐步改变这种局面。
一步一步的将话语权从这些文人士大夫手中给拿回来。
就以赵桓现如今这种针对文人士大夫的狠辣手段。
在民间,其名声一定会被那些文人士大夫各种诋毁抹黑。
看看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帝王,一旦得罪了文人集团,被黑成啥样了?
商王帝辛,一统六国开创华夏大一统的始皇帝,开凿大运河的杨广,明武宗朱厚照。
这些帝王,就是因为和文人士大夫集团不对付,在史书上被文人士大夫抹黑了几千年。
所以,舆论话语权必须得抓在手中。
让张东将城中那些生活艰辛落魄的寒门文人士子给召集起来,就是赵桓进行的第一步计划。
尽管赵桓也很清楚,这事要真正做起来,要从那些文人士大夫手中抢夺话语权,是有着极大的难度。
但有难度也得上不是么?
“慢慢来吧,总归会好起来的!”
赵桓收拢心神,正准备批阅奏折,殿外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名在殿外值守的太监向赵桓禀报。
“启奏陛下,太宰李纲、少宰赵鼎、御史中丞白时中,刑部尚书李若水在殿外求见!”
听着太监的禀报,赵桓眉头微微的皱了皱。
“这不刚下朝吗?他们来做什么?”
尽管不清楚这几人一起来这垂拱殿所谓何事。
但来都来了,肯定得见的。
因此,赵桓吩咐道。
“让他们进来吧!”
李纲几人进殿后,躬身向赵桓行礼。
“臣等见过陛下万岁!”
赵桓放下手中的奏折,问李纲等人。
“说吧,你们联袂来见朕,可有要紧的事向朕禀报?”
李纲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折,呈到了赵桓面前。
“陛下,此前您在太原之时,曾诛杀一批河东路以及太原府一地的贪官污吏,以至于河东路以及太原府一地官位空缺,
臣奉陛下之命,会同朝廷各部门,进行了一番筛选,挑选出了一批能力不俗,官风不错,理应升迁的相应官员,可调往河东路和太原府任职,以补其空缺,以保地方吏治稳定。”
接过李纲手中的奏折,赵桓摊开看了一下。
奏折上记录着好些官员的名字。
也记录了这些官员在各自任职期间的功绩等等。
这些官员赵桓都不认识,也没什么印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大宋这么多的官员,要是赵桓每个人都认识,那就奇怪了。
看完这些官员的各自履历,都还不错。
赵桓问李纲。
“李纲,这些官员的底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