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详谈“乌台诗案”,关切诗人命运。
礼部尚书欧阳慧喜滋滋地走过来,文妃请他坐下第193章详谈“乌台诗案”,关切诗人命运。
礼部尚书欧阳慧喜滋滋地走过来,文妃请他坐下。
“娘娘们,好消息啊,好消息!”
“欧阳大人,何喜之有?”文妃诧异地问道。
“娘娘,您忘了老夫负责天朝的贡举吗?”
“我还以为您只负责执掌天下礼仪与祭享呢,请接着说。”
“苏轼在儋州大办学堂,推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也许他会结束宋代100多年之久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的灰色历史,也许不出几年,这里就有人举贡。”
“学士大人,果然不没有让朝廷失望,让本宫失望。”文妃大赞道。
“大人,素问闻‘龙生九子,各异其才’。您能否告诉本宫苏轼与他弟弟苏辙之间的趣事呢?”
“这个嘛,老夫略知一二,首先说他俩的性格不同。苏学士呢,过于率真,而弟弟苏辙就老练得多;苏辙富有计谋与智慧,比如在他19岁时,给当朝枢密韩太尉上了一封书信,得到赏识,不久就做了官,可谓平步青云;还有一次,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去狱中看望兄长,看到苏轼给自己写的两首诗,感觉对兄长的官司有利,故意嚎啕大哭以吸引狱卒注意,结果狱卒将诗收走呈给朝廷。皇帝御览,更认为苏轼罪不大,所以,我朝从此诞生了一句俗语叫做‘机智如苏辙’呀!”
“太有趣了,谢谢您,尚书大人。请问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文妃喜欢知其所以然。
“因为苏学士是直性情之人,他曾写过《咏桧》一诗,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人指为隐刺皇帝:大谈什么皇帝如飞龙在天,学士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可谓令人齿冷与发指!指控他大逆不道的言辞,因为言为心声。于是、一埸牵连苏学士的39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下狱,生死未卜。’”欧阳慧正欲继续往下讲。
文妃一下子想起沈括还是天朝响当当的人物呢,顿时感到茫然与不解,问道:“大人,您说这何物才是最复杂的?依本宫来看,岂止七瓣?”
“是呀,这位沈括大人,可是咱宋代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是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还是水利专家、兵器专家、军事家,写下了科学经典《梦溪笔谈》。”
“本宫讲过了,专注产生美,既然他在科学方面是如此买面壁功深,为何与本宫的好友过不去呢?”文妃刨根问底。
“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是我朝文学界的巅峰人物—苏轼,他将此诗提供给当权者,差点让苏轼身死囹圄。”
“他俩谁年长一些?”
“沈括大苏轼5岁呢。”
“或许因为政见不和,或许因为妒贤嫉能,才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又是一个以大欺小的案例,这将为后世横添一个大笑话。”文妃冷颜而对,道。
“谁说不是呢?数朝皇帝皆以苏轼为奇才,连当时神宗的祖母皆经常拜读苏轼诗作呢,神宗皇帝也是有口无心地在沈括面前讲好话,大意是最好与苏轼和睦相处,不得交恶。”
“此为‘君子焉知小人之腹’。”
“这个故事是如何柳暗花明的呢?后来是如何化解的?”
文妃正问得起劲儿,福庆不依不饶了,她要母后抱抱呢。
文妃欣然接过孩子,抱着怀里,贤妃也叫人送来孩子,美人们与欧阳大人在秀色宜人的御花园中边走边聊,其余美人寻求乐以忘忧的境界,文妃觉得处处布满禅机,时时皆可增进学问与修身养德。
“一日数惊,恰似天气一日三变。他的幼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当时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判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作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出门借钱,便委托一朋友送饭,这朋友不知规矩,给苏轼送去一条熏鱼,苏轼大惊,以为凶多吉少,逐写下绝命诗二首送弟苏辙。其一就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就是‘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挡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哎,真是阴差阳错,令人拍案而起,这如何能使落拓不羁的诗人镇定自若,诗人,是人,不是神呀。命途多舛的诗人活生生被惊吓了异常,恐怕会折寿十年呢。哎,一文钱,难道多少英雄汉,半句话未交代清楚,差点将学士吓得驾鹤西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