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大臣关于南迁的争论,崇祯想南迁的,但要面子希望大臣们提出来,结果大臣们知道怕承担责任就不提。明末真是一帮亡国之臣,当时的情况南迁的战略是必须的,一帮大臣,这点紧迫的局势都不顾,还在那算计着自己的算盘,就没有个一个经世之才敢于舍弃一切鸡毛算盘,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迎合崇祯要面子的性格去南迁吗!
最后崇祯被气的半死,谁也没有拿出一个好的主意来,这南迁之事又被搁置一旁无人提起。
你崇祯不着急有人可等不急了,大顺皇帝李自成已经站稳西北,早就窥视北京城,只是这一时段在调整内部结构,在人事上有所变化,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好几十万大军,还有那么多的官武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五音,难正六律,不制定法规一盘散沙那还得了。举个例子,李自成号令百万起义军“有一马傀()行列者斩之,马踏人田苗者斩之”,军纪严明,无犯百姓。这就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
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三国典故;建安三年曹操率兵征缴张绣之时,恰逢麦熟路过一片麦地,于是下令“三军将士过麦田凡有践踏者斩首”以严明军纪,就在其下令不久,没想到自己的坐骑却因飞鸟突降而惊恐逃窜,紧勒慢勒之际已经塌毁了一大片麦田,看着被自己宝马踏过的麦田,面对自己刚刚颁布的“军令”,曹操的窘态面对三军将士的尴尬可想而知,即使如此,孟德还假惺惺的追问行军主簿:“我马踏麦田应治何罪?”。识时务、明事理的主簿大人的回是:“丞相岂可论罪”!这时候的曹操竟然义正言辞的回答道:“我知法犯法如不治罪,何以服众”。就在曹操拔剑要治自己“马踏麦田之罪”的时候,众人诚惶诚恐的想方设法的拦截起了曹丞相的“拔剑自刎”的义举,谋士郭嘉进言:“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统帅大军岂可自戕。”面对众人的苦苦哀求郭嘉的“金玉良言”,表面上要大义凌然要取义成仁的曹丞相,有了台阶下一句“姑且免死”找回了面子,后来那绺头发了事。
咱们言归正,同年的二月,李自成督领百万大军由龙门过黄河,破汾州,徇河曲、静乐,一举攻取太原。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挥戈北京。
这一消息有快马飞报朝廷,此事可真就急坏了崇祯,马上召集会议商量如何退敌,这可不行,贼兵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在不玩真格的怕是悔之晚矣!
在会议上崇祯首先发言,强调了失态的紧迫性与危机感,希望大家踊跃发言不得在互相拆台使花样挤兑。
头一个发言的是吏科给事中吴麟徵,这哥们强烈建议调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赴山西协防,只要关宁铁骑一来什么问题都不叫问题。
此议刚提出,就遭到内阁首辅陈演的拒绝,陈演善于勾结内臣,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崇祯十三年四月从内侍口中暗中得知次日崇祯要问的问题,第二天对答如流,崇祯大喜,当即升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从此飞黄腾达,十五年山东平叛有功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期间曾因被弹劾辞官,崇祯不允,十六年,首辅周延儒被罢免,陈演接替其为内阁首辅。崇祯倒霉就倒他手里了。
陈演大放厥词道:“调离关外的离吴三桂所部,意味着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常言道,祖宗之地不可弃。”好吗,他这一句话不要紧,一棒子削趴下一片。无论是陈演,还是崇祯或是其他众臣子都不愿意承担“弃地”的责任。万般无奈之下崇祯只能祭出自己想对策。
崇祯帝判断,李自成的军队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后,“必不犯天下重兵处(大同、宣府)以入。于是命辅臣(李建泰)统禁旅出保定,而朝廷之忧则在保定,不在宣大”。此外崇祯帝认为,即使保定失守,他还可以调遣宣府、大同、宁远等地的边地精兵以援畿辅;同时再征召天下兵马勤王,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于是崇祯帝任命内阁大学士李建泰为督师,“代朕亲征”,于1月26日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征仪式。
崇祯帝明显低估了李自成这个对手。作为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虽然农民出身,但经过十几年战争洗礼,他的军事素养远远高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崇祯。渡过黄河后,李自成将东征大军分为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攻取山西中部、北部;另一路他派遣刘芳亮率左营数万人,攻取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北部一带,然后在向北进军河北中部、山东东部地区,彻底切断崇祯南迁之路。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居庸关,大顺兵将领刘宗敏于雪地展开猛烈攻关,唐通出关奋力血战11日,三月十一日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先行开关献降,导致唐通攻守失据,随之战败被俘,京师震动。
后来北京城外围据点相继被大顺军攻陷,兵锋直指北京城,明廷震惊,崇祯帝下达作战命令,死守北京城,想像当年于谦那样打一场北京保卫战以击退大顺军,但他不知道他手下的明军以非当年于谦统率的明军。
崇祯帝绝望之际有大臣提醒崇祯,大明朝还有一支劲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