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同古有了差异。
(不过古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著《左传》都还在使用古;古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字相合的字。
(李斯等人负责规范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的“篆”。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印,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
官吏的公、奏章,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字。
孝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字,尊奉爰礼做“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大家的解著了《训纂篇》。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字很有一些改动。
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这种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不过字体又同古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典籍。
(古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
它们的铭就是前代的古。
(这些古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不能再现远古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认为古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字;(认为古)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字和《经》义。
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字,什么“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
他们竟然瞎:“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
类似上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
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西,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
(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