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必隆府的戏台就搭在一座亭台前方的开阔地,虽为木头构架,却很结实。 戏台前后灯火通明,台上的人物一目了然。此时,台上正在表演经典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此时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还是不明其意,祝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怅然,正在此时,两人同时看见前面有一座观音庙,于是迈步进去。梁山伯指着供台上的神像。
梁山伯: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英台: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山伯: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英台: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谁啊!?
梁山伯: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英台: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用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山伯: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英台: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山伯: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英台:梁兄啊!你别动肝火别生气!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息。
……
旁白:正在这时,祝老爷高兴地嚷嚷着和祝夫人一起走了进来
祝老爷:喜事!喜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哈哈…
祝英台:爹、妈。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喜上门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赐良缘,为父已应允了,选吉日成亲!
祝英台:不知爹爹、母亲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怎样?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英台: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英台: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嗔怒道)儿女婚事应遵父母之命,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英台: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英台: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
遏必隆的家眷以及遏必隆请来的贵客全坐在亭台里。当戏子唱到精彩之时,亭台里便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其中叫得最响的便是遏必隆。人逢喜事精神爽。也许是因为女儿何顺即将出嫁的缘故,此时的遏必隆脸色红润,精神焕发,仿佛年轻了十岁似的。兵部尚书济世以及侍郎泰必图就坐在遏必隆的右边,当遏必隆喝彩时,他们也跟着喝彩,但是声音不比遏必隆大。虽然遏必隆在朝中附和鳌拜,并没有多少实权,但是济世和泰必图还是要奉承他的,毕竟他是辅政大臣,并且即将和鳌拜结为儿女亲家,两头都要讨好才行。何顺坐在遏必隆的左边,虽然也在看戏,然而却面无表情。丫环们在一旁伺候,有扇凉的,有倒茶的,有端点心的,不时地忙活着,家丁们则在外面一动不动地站着,如同木头似的,只能面朝显贵们,实在按捺不住了,便在显贵们高声喝彩的余音未落之前,利用余光斜睨一下精彩的戏台。此时,李思成、史翠芬和面具人潜藏在亭台附近的一棵大树上,透过树叶的缝隙,目不转睛地俯视着亭台。
过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盼到了两边幕布向中间合拢的时候,李思成等人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场戏就要结束了,可以趁散场之时,救走何顺。然而,亭台里的人并没有离开的意思,他们交头接耳地谈论着剧中某个精彩的片段。过了半柱香的工夫,戏台上的幕布又缓缓地拉开了。新的一场戏又开始了。
“怎么办?”李思成咬了面具人的耳朵。
面具人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来,只能以沉默来应付李思成的问话。
“不如,我们在附近放一把火,趁乱救人?”过了一会儿,李思成提议。
“救人便救人了,为何还要放火呢?”面具人表示反对。
“我手背不知给什么东西咬了一口……”史翠芬突然说道。
“蛇!”借着从戏台上射来的微弱的灯光,李思成看到史翠芬手边的枝上盘绕着一条黑白相间的正在吐着信儿的蛇,猛然出剑,砍下蛇头,接着,抓住史翠芬的手,为她吮吸蛇毒……
“谁?”李思成吐到树底的血水发出的滴答声,惊动了附近的巡逻的兵丁,他们提着灯笼包抄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再树上呆下去了,三人施展轻功,从叶子稀疏处飞出,落到地面上,而后冲向亭台。
“有刺客!快抓刺客!”周围的兵丁将他们团团围住。
戏子们被吓怕了,四处逃散。
“遏必隆,拿命来!”一抖剑锋,李思成指向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